懸案八:不可能存在的粒子
4年前,一臺法國粒子加速器探測到了6個絕不應該存在的粒子,他們被稱作“四中子”,因為它們是由4個中子以不符合任何已知的物理學法則束縛在一起的。法國科學家弗朗西斯科·馬庫斯和同事們,如今又在法國卡昂的加尼爾粒子加速器上準備再次進行這一實驗,如果他們成功,這些粒子的存在將徹底改寫物理學定律。
據悉,馬庫斯的研究小組曾將鈹原子核射向碳目標,科學家本來期望看到4個單獨的中子撞擊他們的粒子探測器,然后他們只發現了一道閃光,那道閃光的能量顯示,4個中子同時抵達了探測器的同一個地點。這種巧合幾乎是不可能的,唯一的解釋是,4個中子合成了一個物質“四中子”,直接進入了粒子探測器。然而,“四中子”的存在又違反了現存的所有物理學法則,因此,馬庫斯只能將研究數據埋進故紙堆中,等待將來再次在實驗中發現“四中子”存在的可能性。
懸案九:來自人馬座的外星信號
這是一個從外太空傳來的長達37秒鐘的無線信號。當它在1977年8月15日被美國俄亥俄州立射電望遠鏡“大耳朵”接收到時,俄亥俄州立大學天文學家杰里·埃曼發出了“喔”的驚叫聲。
這一信號來自人馬座方向,采用的是大約1420兆赫的輻射脈沖,它顯然不是星球的熱輻射產生的,在人馬座方向最近的恒星也有220光年遠,如果這一無線信號真是從那兒發出,那么那兒一定發生了某種強有力的天文學事件,或者是某個外星文明采用了一架超強力發射機發射而來的信號。
盡管理論很多,但28年來并沒有人能令人信服地解釋這一天外信號的來源,埃曼說:“直到現在,我仍在等人對這一信號作出合理的解釋。”
懸案十:室溫下的“冷聚變”反應
與高溫核聚變不同,冷聚變指的是在室溫下可以實現的聚變反應。“冷聚變”的概念最早是1989年由美國猶他州大學研究人員馬丁·弗萊斯奇曼和斯坦利·彭斯提出來的,當時他倆據稱在室溫下成功進行了冷聚變實驗,在科學界引發了軒然大波。然而,由于后來的實驗小組大多無法重復其實驗,導致這一問題成了一個大有爭議的話題。
在過去的10多年中,美國海軍實驗室進行過超過200次實驗,試圖證明通常只在恒星內部才能進行的核聚變反應可以在室溫下發生,因為一旦冷聚變被證實可行,那么世界上的大多數能源問題將迎刃而解。由于美國能源部的第一份報告認為,彭斯等人的“冷聚變”實驗是不可能重復實現的,因此冷聚變并不可信。不過在科學界,仍有眾多研究者——“冷聚變”的信徒,因此有關冷聚變的爭議至今仍未有定案。
懸案十一:變化的光速和“宇宙常數”
1997年,澳大利亞悉尼新南威爾士大學天文學家約翰·威伯和他的研究小組在分析從遙遠的類星體抵達地球的光線時,發現類星體光線在抵達地球的120億年過程中,吸收的星際云團光子類型不符合現有物理理論的推測。導致這一差異的產生只有兩種解釋:一是電子發生了變化,二是光的速度發生了變化。但是現代物理學的兩條珍貴的宇宙法則是:一、電子電荷不會改變,二、光速也不會改變。因此科學家陷入了困境,任何選擇都將顛覆現有的物理學基礎。考慮到電子電荷改變將違反神圣的熱力學第二定律,科學家決定挑戰光速為常量的理論。
澳大利亞理論物理學家保羅·戴維斯認為,在數十億年的過程中,光的速度可能減慢了少許。如果這一觀點被證實,那么宇宙的許多基本理論都將隨之改寫。戴維斯說:“這意味著我們將放棄相對論和E=MC2等相關的一切東西。”
澳洲天文學家威伯認為,決定宇宙基本構造的精細結構常數(阿爾法常數)可能也非“常數”;而阿爾法常數一旦變動,整個物理學的支柱都將徹底動搖。]
懸案十二:神奇的“安慰劑效應”
醫學家在實驗中發現,當對一名病痛患者注射嗎啡后,病人的疼痛會立即減輕。幾天后,當醫生再次給病人注射嗎啡止痛時,他悄悄將嗎啡換成鹽水為病人注射,這時奇跡出現了,盡管注射的是鹽水,但毫不知情的病人仍然感到痛苦大為減輕。這就是所謂的“安慰劑效應”。
然而這還不是最驚人的事,意大利都林大學醫學專家法布里茲奧·比尼迪蒂隨后又做了另一個實驗,他將一種“嗎啡失效藥”納洛酮加入到鹽水溶液中,繼續給病人注射,令人驚訝的是,鹽水的“減痛效果”竟奇跡般地消失了,盡管納洛酮跟鹽水不會產生任何“抵抗反應”。雖然科學界了解“安慰劑效應”已有數十年,但意大利科學家的納洛酮實驗顯示,“安慰劑效應”并不僅僅是心理因素,其中還有某種不為人知的生物化學因素在內。
懸案十三:真理還是謊言:水會有記憶?
在醫學術語中有一種療法叫“同種療法”,據稱將一種化學藥物用水進行稀釋,稀釋到一杯水中最后沒有任何該藥物的化學分子,但這杯水仍有治療效果,因為這杯水已經對該化學藥物具有了某種“記憶”。這種療法最初是由土醫們提出的,他們將木炭、致命藥草或蜘蛛毒液加入酒精中,隨后用水對混合液一遍遍稀釋,直到稀釋物只剩下純水。同種療法醫師稱,最初的藥物已將信息留在了水分子中,因此,不管溶液被稀釋得多淡,它都含有藥物分子的信息。
為了駁斥這種荒謬的理論,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藥理學家馬德琳·安尼斯進行了一項實驗,試圖證明“同種療法”的可笑。安尼斯進行的是一項稀釋組胺的實驗。組胺是人體白血細胞遭遇炎癥后釋放出來的物質,當白血細胞遭遇攻擊后,就會釋放出組胺;一旦組胺被釋放,它就會阻止細胞繼續進行釋放。實驗在4個不同的實驗室進行,研究發現,“同種療法”溶液盡管它們不包含任何單獨的組胺分子,但卻起到了只有組胺才有的效果!盡管安尼斯反對“同種療法”理論,但她不得不承認實驗的結果。
水真的有記憶嗎?事實上,《自然》雜志通訊記者雅克·本聞內斯特以前也曾撰文聲稱水具有“記憶”,然而,他的文章當時只換來一頓嘲笑,并且他還因此獲得了搞笑諾貝爾化學獎。
盡管“同種療法”在很多臨床實驗中并不靈驗,但貝爾法斯特實驗卻顯示,有些事情的確無法解釋。安尼斯在報告中寫道:“我們無法解釋自己的發現,因此希望其他人能繼續調查這一現象,并予以合理的解釋。”安尼斯稱,如果“同種療法”真的可行,將會徹底改寫物理和化學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