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乞丐所敬奉的祖師爺是伍子胥。
春秋時期,楚國人伍子胥因父親被誣謀反,一家人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恰巧進山打獵方逃過大難。伍子胥欲出昭關逃向吳國,但昭關掛有伍子胥畫像的懸賞令,楚兵又嚴密盤查,伍子胥又急又悲,一夜之間他愁得須發全白,面目全非,這才因禍得福混出了關。來到吳國都城蘇州,他早已身無分文,隨身只帶著一把簫。伍子胥只好席地而坐,吹簫乞食。恰巧吳國公子姬光經過,見一個鶴發童顏、氣度不凡的異鄉人竟然在鬧市中行乞,心知此人來歷不凡,于是將伍子胥帶進王府。兩人交談甚為投契,伍子胥詳述冤仇,姬光大為震動,更賞識伍子胥非凡才能,留下來委以重任。在伍子胥的扶助下,姬光繼位成吳王闔閭,伍子胥帶領吳兵大敗楚國。伍子胥鞭尸楚平王,報了大仇。
吳王闔閭去世后,兒子夫差繼位,聽信讒言,賜死伍子胥。伍子胥臨死前告訴部下:“我死后若國家遭了饑荒,你們就把城墻扒掉,百姓便可以得救了。”伍子胥自殺后,吳國日漸衰落,鄰近的越國乘機進攻,兵臨蘇州城,城中糧食眼看著快要吃完了。這時,伍子胥部下想起伍子胥留下的話,于是扒開城墻,掘地三尺,發現那城墻底下的磚竟是糯米做成的,因為經過蒸熟和壓制,所以十分堅硬,長年不變質。原來,這是當年伍子胥修筑城墻時故意做了手腳,乃所謂“積糧防急”之計。蘇州人奔走相告,紛紛前來撿“磚”,一人抱幾個,回家煮熟充饑。就這樣,蘇州的老百姓才度過了饑荒。人們都說,伍子胥在蘇州要過飯,這是報蘇州人的恩哪。后來蘇州一帶的花子(乞丐)便把伍子胥的像供奉起來,稱他為祖師爺。再后來流傳到全國,所有的乞丐都知道這一傳奇故事,因此大凡乞丐都敬奉伍子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