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旅游勝地旁有一家工藝品商店,顧客不斷,生意興隆。這一天,一位斯文的老者來到這里,從手提包內(nèi)小心翼翼地拿出一只古瓷瓶,鄭重地交給店老板,并介紹說:“這個古瓶是先人的傳家之寶,幾經(jīng)波折總算保存到現(xiàn)在。可是眼下,我們老夫婦生活困難,無依無靠,只好做此愧對先人的事,賣掉這古瓶。我今天來,是請貴店寄賣。”老者一副無可奈何的神態(tài),又是搖頭,又是嘆氣。店老板問他開價多少,老者說:“這古瓶真不該賣,賣多少錢都無法向先人交代。唉,我沒有更多的奢望,夠我老夫婦用就行,就要5萬元吧。”老板一聽,心里直打鼓,恐怕賣不出去。可又一想反正是寄賣,賣出去賺點手續(xù)費,賣不出去就算了,也賠不了,于是便答應(yīng)了。
一個月過去了,古瓶擺在貨架上,無人問津。這一天,一個年輕人陪著一位外商來到該店,邊欣賞邊議論,好像對古董很感興趣。突然,外商在那只古瓶前停住腳步,拿起來反復(fù)端詳,臉上露出非常喜愛的神色。外商對身旁的年輕人說了一聲,年輕人急忙叫過店老板,原來外商有意買這只古瓶。經(jīng)過討價還價,雙方以8萬元成交,外商還留下100美元訂金,并說這幾天談生意很忙,過幾天來取,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店老板很高興,心想這次寄賣合算,竟有3萬元的賺頭。
誰知第二天那寄賣的老者就來到該店,說他已找到買主,要取回那只瓶。店老板一聽急了,執(zhí)意不肯。老者說,他已與買主談好,售價5萬元,并收了人家的訂金,怎能毀約呢。雙方爭論了一番,最后達(dá)成協(xié)議,老者不收回古瓶,店老板付給老者現(xiàn)金5.5萬元。店老板心想,即使是這樣也能賺那外商2.5萬元,何樂而不為呢?
店老板送走老者,收起古瓶,只等外商來取貨了。可是左等也不來,右等也不來,轉(zhuǎn)眼十幾天過去了,店老板有些著急。店老板按外商留下的名片打了一個電話,可電話上回答說,這里根本就沒有來過什么外商。店老板一聽,知道上當(dāng)了,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后悔不已。
這是一個串騙陷阱,與其他陷阱所不同的是,騙子竟串出洋人做托,看來騙子真是用心良苦。在這里,店老板之所以上當(dāng),主要有以下失誤:其一,店老板根本不了解外商底細(xì),又是現(xiàn)金交易,除100美元訂金外,沒有任何手段確保外商履約,這本身就是冒險,就有隱埋陷阱的可能,但店老板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其二,當(dāng)老者第二次來店,說已與人成交,若屬實,老者會堅持取回古瓶。即使不取回,也不會以同樣的價格賣給店老板,因為店老板執(zhí)意不讓他取回古瓶的行為已證明,店老板要將古瓶賣給別人。在這種情況下,老者無疑會提價出售。其三,在沒有任何把握的情況下,店老板尤其不該給老者現(xiàn)錢,這是店老板致命的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