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對那些雜亂無章、難理頭緒的事情,往往用“亂七八糟”這句俗語來形容。說起這句俗語。還有一段不平凡的來歷。
西漢文帝時期,劉邦分封的同宗諸侯王的勢力迅速擴張。他們自置官吏、自征賦稅,不服從中央的領導,成了各自為政的獨立王國。漢景帝采納晁錯的意見,著手削減了一些封國領土,將其收歸中央管理。吳王劉濞不服氣,串通楚王、趙王、膠東王、膠西王、濟南王和淄川王等六王于公元前154年,打著“誅晁錯,清君側”的旗號,聯合起來叛亂。景帝錯殺了晁錯而不能退兵,立即派周亞夫領兵平定了“七國之亂”。這就是“七亂”的來歷。
“八糟”則指另外一次事件。西晉初年,司馬炎建立晉朝后,懼怕他人奪去他的政權,便把皇室子弟分封為諸候王,享有各種特權。武帝司馬炎死后,繼位的惠帝無能治理朝政,大權落在外祖父楊駿手中。而司馬炎的妻子賈后不滿楊駿大權獨攬,便設計殺死了楊駿,請汝南王司馬亮輔佐。
誰知司馬亮也搞專權。賈后覺得不放心,密詔司馬瑋去除了他。司馬瑋當權后,賈后仍然不放心,又設計殺了司馬瑋,搞得宮廷不得安寧。當時負責京城安全的趙王司馬倫,一舉發動政變,殺死了賈后,接著廢惠帝,自立為王,引起齊王司馬冏、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颙等人的強烈反對。于是他們聯合殺死了司馬倫,幫助惠帝復了帝位。后來,司馬颙又被司馬颙和司馬穎給殺掉。東海王司馬越得知后十分惱怒,立即發兵進宮,一舉把司馬颙和司馬穎給殺了,并毒死了白癡的皇帝,另立新帝,由他掌握朝中的大權。歷史上稱之為“八王之亂”。“八王之亂”比“七國之亂”時間長、規模大,人民遭受的災難也更為深重,同時也嚴重地削弱了西晉政權的統治力量,所以稱之為“八糟”。后來人們便把歷史上這兩個事件聯系起來,稱為“亂七八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