謎窟驚現
屯溪位于安徽省黃山市境內,2001年10月,當地農民在清除花山淤泥時,驚異發現花山石窟群并非天然而生的溶洞,而是巧奪天工的人工開鑿的洞窟,內壁上人工鑿痕整齊美觀、清晰可辨。地質學家據洞內35號石窟中一條5厘米的石鐘乳初步考證,石窟群可能始建于1700多年前的晉朝,是目前中國發現的規模最大、品位最高、謎團最多、面積最大的古石窟遺址。
目前,整個花山已探明的大小石窟36處,大小不等的石窟呈線形分布于安徽黃山市新安江屯溪段下游南岸約5平方公里的連綿群山中,分布線總長約5公里。考古專家現已對2號和35號石窟進行開發。
與諸多著名石窟相比,屯溪石窟群洞內空間大,結構怪異。有的層層跌宕,洞中套洞;有的石柱擎天,奇幻神秘;有的水波蕩漾,迂回通幽。而洞中無壁畫、無佛像、無文字,也無史料記載,因此謎團叢生,成為千年之謎。
與此同時,在屯溪石窟群東側的歙縣煙村,人們又發現了36座古石窟,面積達數千平方米,同樣是古代人工開鑿而成,兩處石窟群緊鄰,形態相近。在令人嘆為觀止的黃山72峰腳下,又出現神秘的72窟,原來就疑團重重的千古奇觀又疑上加疑。
古徽州花山石窟群中,35號石窟是正在開發中的兩座石窟中面積最大的一個,據專家測算,僅這個石窟開掘的石料就有10多萬方,開掘出的石料可以鋪出由黃山到杭州約200公里的公路。
35號石窟是一座地下宮殿石雕城,26根石柱頂天立地,呈品字形排列,撐起洞府天地。石床、石橋巧妙分布,洞內有水潭數口,常年不枯,清澈見底,最低水面高于洞外新安江水面2米。
至今,人們沒有發現一塊石窟中發掘出的石料蹤跡,由此引出種種疑團:洞中開采出的石料哪里去了?洞中之水比新安江水位高出2米,若不是新安江的水,水源在哪里?石窟工程浩大,為何不見史籍和傳說中的片言碎語?石窟呈大斜面開鑿,坡度恰好與山體的坡度一致,在偌大的洞中聽不見回聲,如此高超的建筑設計能是1700年前的古人所為?石窟內沒發現任何生活用品,沒有任何光源設備,沒有煙火痕跡,開采人員如何采光?人們最為疑惑的是,如此隱蔽的工程是何人發動?開鑿如此巨大的石窟群意在何處?
面對種種疑惑,人們開始了種種推測:石窟屯兵說、修建北京十三陵說、道家福地說、各朝代功能轉化說、石料累積山丘說、采石場說、鹽商倉庫說、殺人塢說等等。遺憾的是,各種猜測都不能完整、科學、令人信服地解釋石窟的種種謎團。于是,有人大膽提出天外文明說。這部分人認為,大多數北緯30度附近的眾多世界奇觀都有“天外文明”的假設,如果沒有科學合理的解釋,我們能夠相信,大量的石料果真被外星人運去建金字塔了嗎?
謎窟猜想
石窟屯兵說
據中國史料《新安志》記載,東漢時期,公元208年,孫權為削平此地山岳,派大將賀齊屯兵于溪水之上,后改新安江上游的這些水域為“屯溪”。這段史實就是“屯溪”地名的由來,也似乎印證著屯溪石窟群是為賀齊屯兵和儲備兵器彈藥所開鑿。
十三陵說
在明定陵地下宮殿石壁上有“石料來自徽州,木料來自柳州”的銘刻。于是,人們猜想屯溪石窟群的石料采用木排載運,沿新安江至杭州入京杭大運河,直抵北京,用作修建十三陵的石料。但據地質學家堪定,明定陵所用石料均為漢白玉和花崗巖,而屯溪石窟石料均為質地一般的紅麻石和白麻石,為中生代的沙頁巖,兩地石料材質截然不同。
道家福地說
離石窟不遠處有座齊云山,它是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而道家是有喜歡群洞以作福地修身養道的傳統。從齊云山到石窟群有新安江水路直達,這種猜想可以解釋石窟中的眾多石房之謎。
功能轉化說
這種猜想認為,這些石窟群并非某一個朝代和某一個時期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在漫長的歷史中不斷開鑿而成的,最初可能是為采石,但后來人們又將它作為避難、屯兵、儲糧等用途。這種假說可以解釋同一石窟中紋痕不同、花紋圖案不同的現象。
石料堆積山丘說
找不著石料的蹤跡,人們開始大膽猜想,石窟群中的幾十萬方石料運出洞口后就地堆積,日積月累形成新的山丘。此說是揭開石窟之謎最具震撼力的進展,因為這一論點若成立,石料去向之謎便可以揭開,而石料去向是破解石窟之謎的關鍵。
“花石綱”說
據《中國通史》載:北宋末年宋徽宗等封建統治者為奢侈享樂,加強搜刮民財。1105年,設立“應奉局”,專門負責向東南民間搜刮奇花異石,裝船運往開封,第10船為1綱,稱為“花石綱”,持續時間長達20年。而屯溪石窟群一帶正是搜刮“花石綱”的重點地區。據此猜測,因當地有奇石,加上有新安江運輸,當地百姓只能開山鑿窟覓奇石,于是就有了這里成群的石窟。
方臘洞說
據《中國通史》載:1120年,方臘在浙江青溪(今淳安)起義,起義隊伍轉戰浙江、安徽等地,而屯溪石窟群一帶成為他們安營扎寨之地。據研究得知,方臘向來喜歡鑿窟為營。而齊云山上的方臘洞與花山石窟群的鑿痕和洞內結構極其相似。
臨安造殿說
據《中國通史》載,1127年,宋徽宗之子趙構在南京即位,是為宋高宗。宋高宗南遷臨安(今杭州)后,大興土木,造宮殿、花園。而屯溪石窟群一帶以石料質優、工人開采技術高超、水路運輸方便等諸多優勢成為首選之地,于是成為臨安造殿的采石廠。
殺人塢說
據《屯溪市志》載,1856年,石達開率領太平天國南路大軍與清軍周天受遭遇,清軍被困,眼看形式險峻,便召集石工匠日夜突襲沿江鑿窟以踞,新安江之陷,守石窟為營負隅頑抗。可終因寡不敵眾,全軍覆沒,葬身石窟,因而留下“殺人塢”這一地名流傳至今。
鹽商倉庫說
古徽州鹽業發達,但唯一通往外界的捷徑就是新安江,因此古徽州的古屯溪成為鹽的集散地。但歷史上鹽業官職政策多變,徽州鹽商必須有大容量的鹽庫囤積。于是在沿江南岸鑿成石窟群鹽庫,既便于卸裝,又便于分發。
外星文明說
地球北緯30度附近至今仍存在著世界上眾多謎團,而花山謎窟也位于北緯30度附近。如果古時的人類沒有能力創造這些奇跡的話,有人大膽猜想,這一切都是星外文明的杰作。
(薛桂坤摘自《家庭生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