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現在已成為世界上五大計算機軟件供應國之一,是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計算機軟件出口大國,軟件出口額占全球市場份額的20%。印度正在成為世界軟件中心,其軟件公司為通用電氣(GE)、諾基亞(Nokia)和美國Home Depot等很多大公司提供軟件外包服務,而許多著名的信息產業公司,如微軟、英特爾、甲骨文等公司則直接在印度建立研發基地。印度軟件產業的迅速崛起,軟件人才教育機構可謂是功不可沒,其培養的大量優秀軟件人才成為軟件產業的第一推動力。關注印度軟件產業的成功,不能忽視印度發達的軟件人才教育所發揮的巨大作用。印度軟件人才教育的成功來自于這樣幾個方面:英語優勢、戰略優勢、教育體系的完善、職業導向教育以及專業的培訓機構。
英語優勢
全球IT外包市場主要是歐美和日本,其中85%的IT外包市場是以英語為溝通語言的。作為未來軟件企業生力軍,軟件工程師應該具備良好的英語應用能力,這是最基本的要求。而印度在軟件產業發展上的最大優勢,就在于擁有大量經驗豐富的英語人才。印度培養的眾多軟件精英對英語的熟練程度相當高,在實際工作過程中不用為設計軟件時的語言障礙發愁,和客戶溝通也十分順暢方便,因此,印度軟件企業的產品也就非常容易進入歐美市場。
全球著名咨詢研究公司Gartner認為,目前中國與印度在IT外包市場上展開了激烈競爭,中印兩國彼此各有優勢,如中國的人力成本相對低廉,并著眼于國際化市場戰略。但印度IT員工熟練的英語技能將是其在IT外包市場壓制中國崛起的最大法寶。Gartner印度分公司副總裁Partha Iyengar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中國不會在IT外包市場上壓過印度,因為印度的英語水平比較高,而英語是IT行業的既定標準語言。”
Partha Iyengar進一步指出,“印度在英語方面有天然優勢,其一在于它曾經是英國300年的殖民地,其二在于英語是印度的官方語言之一,這意味著印度有大量的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才,而這是中國無法比擬的,這也是印度最主要的優勢之所在。”這指出了印度軟件人才英語熟練程度高的一個原因。另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印度教育機構對英語的重視。全英語教學是其教育的一個特色。在印度,一般公立學校從小學三年級起開設英語課,而私立學校從小學一年級起就實行各學科的全英語教學。印度的高等教育同樣全面采用各學科的全英語教學。印度的大學教材與中國不同,自行編寫的固定教材較少,多采用歐美等先進國家的原版教材,由于具有中小學12年基礎教育的英語功底,大學生使用這些英語教材沒有語言障礙。經過大學的專業學習,學生的英語水平已經達到母語水平。另外,印度每年200萬大學畢業生要全部接受4~8周的英語發音和職業教育訓練。受到過高等教育的印度軟件人員都能夠熟練地閱讀英文技術資料,并可以直接了解西方國家的信息。印度軟件人員在運用以英文為基礎的軟件工具時不存在障礙,他們的軟件產品可以直接出口到英語國家。印度在英語上的天然優勢,為教育機構降低了英語教學成本,更重要的是印度軟件人才不僅受本國企業偏愛,而且也頗得歐美很多大型軟件公司的青睞。
戰略上重視
印度軟件人才教育上的成功,還在于其戰略上的重視。早在1984年,印度就制訂了《計算機軟件出口、開發和培訓政策》。印度政府十分重視IT 人才的培養,把它列為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在印度政府IT行動計劃的第三部分長期政策中,把人力資源開發作為專項加以突出,并明確提出要加強和建設教育/培訓產業。為此,把它列為軟件產業的有機組成部分,享受同樣的優惠扶植政策。印度重新定義了IT服務業內容,把IT HRD (包括IT 教育和培訓)作為 IT服務業的一個組成部分,享受同等的政策待遇,以鼓勵IT公司在 IT 教育中發揮重要作用。同時規定IT 軟件包括 IT 培訓材料,計算機網絡包括教育網,軟件和服務出口將包括 IT HRD/教育和培訓出口。此外,政府還采取了一些政策,支持和幫助領先的 HRD公司成為大型跨國企業,以達到 2005年 IT HRD部分實現出口50億美元的目標。在印度,直接涉及 IT人才培養的有教育部、人力資源開發部和信息技術部,它們都制定了相應的發展規劃和推進措施,來促進軟件人才教育的發展。
印度軟件人才教育似乎已經成功,至少在外界看來如此。然而,印度國家軟件與服務行業協會(NASSCOM)的Kiran Karnik并不這么認為。“我們在軟件人才上仍然有數量上和質量上的挑戰。一些學校仍存在基礎設施差和課程陳舊的問題,這是不可忽視的嚴重問題。”他說。印度為解決這一質量挑戰采取了很多措施。首先,政府已通過世界銀行的幫助, 啟動了一項《技術教育質量改進計劃》(TEQIP),投資高達150億盧比(約3.5億美元),幫助一些國家技術學院(NIT)升級。其次,鼓勵產業和教育機構的合作和結合,這既可以幫助學校不斷改進課程,使其符合企業需要,同時也可通過提供研究經費和實習機會,激勵師生向高標準發展。由于印度軟件業的迅速發展,預計到2008年需要220萬名軟件技術人員和160萬名硬件技術人員。另外,海外人才市場對印度信息技術人員的需求也急劇增加。面對這一形勢,印度信息技術部正在制訂一項名為“知識行動”的信息人才培養計劃,以滿足日益增長的海內外人才需求。從2001年6月開始,印度政府已向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印度理工學院撥款1900多萬美元,用于計算機系統的升級換代,并計劃將全國43所地區性工程學院提升到印度理工學院的水平。
教育體系完善
軟件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合理的人才結構。印度發展軟件產業的優勢,在于它擁有眾多各級軟件人才。這些人才來源于軟件人才教育機構合理的教育體系,這是它在發展過程中,為了滿足軟件產業對各層次人才的市場需求而逐漸形成的。這種滿足企業人才結構需求的教育體系也是印度軟件教育成功的因素之一。具體地說,印度有三種軟件人才教育機構:
一是高等院校。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印度就投入巨資,仿照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模式,在全國陸續建立起5個“印度理工學院”。目前,印度有高等院校達900余所,教育產業規模占全國GDP的4.7%。印度除了在普通全日制大學設有計算機信息學院和相關專業外,全國還有6所國際水準的高等技術學院,最為著名的是印度理工大學的信息技術學院。全印度所有的信息技術學院一年可以為國家培養17萬名本科生和5萬名研究生。除專門院校外,印度還在400多所大專院校開設了計算機專業。
二是民辦培訓機構。這些機構,必須具有政府或政府授權的專業機構頒發的培訓許可證。軟件人才經過培訓合格后,有資格參加全國統一組織的計算機軟件培訓水平證書考試。這類機構有1000多家,其中APTECH是最大的培訓機構,在全世界有3500多所培訓中心,培訓網絡覆蓋全球52個國家,累計培訓學生超過350萬人次。這些機構直接利用發達國家最先進的教材和教學方法,使學生直接掌握最新的軟件開發技術,同時還與微軟等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的軟件公司結成聯盟,直接提供企業需要的實用型人才。
三是軟件企業的培訓機構。印度軟件企業特別重視對本公司的計算機應用專家、系統分析員、開發管理人員、軟件企業營銷人員等人才的培訓,以提高企業員工的整體素質。在印度,許多軟件公司都通過設立自己的培訓、教育機構,來提高現有人員水平,充實研發隊伍,為企業發展儲備能量。以生產教育軟件為主的印度著名軟件公司——全國信息技術研究所有限公司為例,該公司現已在印度和世界上其他20個國家設立了800個教育中心,每年培養15萬名信息技術專業的學生和專業技術人員。
職業導向教育與實踐緊密結合
軟件產業在人才需求方面更多的是對職業技術人才的需求,而不是學術人才。印度軟件人才教育機構可謂是深諳此道,積極開展面向職業技能的軟件教育。軟件職業教育培養了大批專業人才,使印度成為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軟件人才儲備庫,為印度軟件業的繁榮提供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印度軟件人才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機會。
最為引人關注的就是訂單式教育。訂單式教育是以軟件訂單項目為基礎的,要求在重視理論教學的同時,更要重視專業實踐能力和實際操作開發能力的培養。學生通過參加軟件訂單和軟件項目的研制開發,從中發現自己的欠缺之處,在開發項目的過程中不斷學習,成長為合格的專業技術人才。很多印度大學的軟件專業,每學期安排的專業課不超過三門,但每門課的學時數非常充足,而且每門專業課基本上保證有60%的學時用于實習。對于印度軟件人才教育來說,實習是其整個教學環節中一個重要部分。在實習過程中,教師是實習單位的技術人員,保證了實習課能夠緊密和軟件項目開發相聯系,鍛煉了學生實際操作的能力。
教育的職業導向還促成了學校和產業的直接合作,學校和企業共同培養學生。如:印度德里理工學院與西門子、IBM、摩托羅拉等許多軟件公司建立聯合實驗室和實訓基地,60%的課程直接在實驗室進行。在兼具教學和生產功能的實訓環境下培養學生,學生的實習成果直接轉化為企業產品進入市場。職業導向也促使學校根據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培養學生,嚴格按照企業的要求規定課程內容,絕大多數學生畢業后都可以直接進行軟件開發工作,無須進行企業相關培訓。
印度軟件教育的核心是使教育緊跟技術發展,符合職業發展的需要。教材的更新速度很快,教學方法注重應用性。教育機構在教材選用上,注重技術領先性和有針對性。如:印度德里理工學院軟件專業基本上采用原版的微軟最新教材,保證學生掌握最新知識。經過教育和培訓后的人員都具備很強的軟件開發能力,畢業后能迅速適應企業需要。
培訓機構專業化
印度軟件業是以外包為導向的,對基礎軟件人才有著很大的需求。通過政府的引導,民間資本和外資紛紛進入軟件人才教育行業,使得初級軟件人員的培養逐步系統化、社會化,最終形成了產業化的職業軟件人才教育。產業化的職業教育培養了大批的基礎人才、技術工人,為印度軟件外包的增長立下了汗馬功勞。目前,印度絕大多數的軟件人才都出自于職業化培訓機構。軟件人才職業教育具有很大的優勢,學員在完成基礎教育后,不用接受高等教育,直接進行職業方面的培訓,在降低培養成本的同時,也縮短了人才的培養周期。
這些教育機構的成功還在于其專業化優勢,由于專注于軟件人才培訓,提高了培訓質量,形成了規模。這其中最為顯赫的,是號稱“印度最大軟件培訓機構”的NIIT(印度國家信息技術學院)了。NIIT是印度第一大IT教育和培訓公司,第二大IT服務公司,第三大軟件出口商。2003年公司收入達8.35億美元,在全球40多個國家擁有子公司。NIIT同時還是全球38家通過軟件業最高標準CMM(軟件開發成熟度)五級認證的軟件開發公司之一,以及世界IT教育界唯一在教材內容上獲得CMM五級認證的公司。它每年可以培訓50萬人,它們培訓的軟件人才深受企業的歡迎。“從技術上講,NIIT的學生學得對路,基本上不需要培訓就可以工作。”Pennar Paterson安全有限公司的Harinath P這樣評價NIIT學員。而這種成功與NIIT的獨特培訓模式是分不開的。
NIIT偏重于軟件人才的素質教育和能力教育,采用MCLA(基于榜樣的學習方法)這種獨特的培訓方法。MCLA是一種科學的學習方法,學生在專家引導下,獨立解決某方面的實際問題。整個學習過程包括許多小的教學循環,在每個教學循環中,先由教師運用自己的知識,按照一定方法,解決一個由IT行業或工業界提出的實際問題。然后由學生來解決另一個類似實際問題,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可以參照專家的方法,這就是“專家指導下的實踐”。最后,學生必須獨立地解決一個新的實際問題,這將鍛煉他們綜合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這就是“無指導下的實踐”。NIIT的教材也是專業化的體現。所有教材都通過了ISO9001質量體系認證,教材的內容也與國際最新軟件發展趨勢接軌,平均每18個月更新一次。另一個獨特之處是它的課程設計,課程設計都根據世界各大軟件公司每年反饋出來的技能需求信息,這使得它的課程非常貼近市場需要。
先天的語言優勢加上后天的努力,使得印度軟件人才教育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教育的成功也直接促進了印度軟件業的蓬勃發展,可以說印度軟件業的成功與其教育的成功是緊密相連的。對于我國軟件業來說,情況也是如此。要想發展軟件業,必須擁有足夠的軟件人才,必須有成功的軟件人才教育。那么,我們該怎么做呢?這對我國的軟件人才教育是一個嚴峻挑戰,需要教育機構和產業界一起進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