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在馬背上微微地顛簸著,蹄聲噠噠響,像我點點滴滴的愁思。
離開了沉浮十余年的京城,在我停留在城門口的那一刻,回眸一望,京城里的人們還是在忙碌地生活著。
但我的心里卻散盡蒼涼,悄悄地爬上一片苦澀。
想起十年前的自己,同樣也是這條路,同樣也是一匹馬,一個人。卻是如何的春風得意,意氣風發。陽春三月,楊柳參差舞,迎面的微風吹得我瞇起了眼,卻仍然難掩臉上的微笑。
那天的自己,一路在想“一日看遍長安花”。
那時的自己,年輕氣盛,雄心勃勃,一心想干出一番豐功偉績,名垂青史。
可現在,我卻后悔自己沒能看清這個污濁的官場,沒能看清人與人之間為了生存或滿足心中的欲望而無時無刻不在發生的明爭暗斗,沒能看清他們面具后的臉。
人心叵測,命運多舛,逃也逃不掉。我孑然地守護著心中的信仰,像是守護著一個巨大的玻璃球,一不小心就會打掉,支離破碎。
可是我受夠了。我不想再這樣一個人無畏地捍衛著什么別人不屑一顧的東西,我不想像他們一樣污濁,我無力改變,于是我選擇退出,退出這場游戲。
我不可以一錯再錯。
坐在馬上,看著周圍似曾相識的景致,我的心卻早已不同。我和馬的影子在地上輕輕地搖晃著,越是搖出一份人生的無奈與辛酸,我覺得自己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我像是被整個世界遺棄了。
周圍是蔥蘢的大樹,猛地想起十幾年前我策馬揚鞭從這里經過,這一片大樹還只是矮矮的一小片樹叢,我曾經想像在我告老還鄉時它們會長成一片叢林,那時我就可以驕傲地說他們就代表了我的成長,可是現在,哪里再找得到原先的那一腔熱情。
人與樹的命運,為何會如此不同?
夕陽的余暉將我面前的路染成金黃色,在搖曳的影子里,隱約望見一個人與一匹瘦馬在懶懶地趕路,那身影飄忽不定,消失在視野的盡頭……
(二)
傍晚。
我踏上了那條熟悉的羊腸小道,濕漉漉的石板路被馬蹄踏出清脆的聲響,那聲音就像往事的重量,一聲一聲砸在我的心里。
遙想十幾年前,也是在這條小路上,在那么多人的簇擁下我終于走出了這地方,誰會想到多少年后這條路還要承載一個失意的人孤獨的馬蹄。
遠方出現了一座破舊的茅草房,那是我的家。京城表面的榮華富貴下實際隱藏了多少心計,這破敗的茅草房才是我最終的歸宿。
走近,看見門邊倚坐著一個女子。那是我的妻。她在等我,像原來一樣,夜幕勾勒出她軀體瘦小的弧線,那弧線卻讓我悲從中來。她沒有責備,仿佛我不是剛被貶官,而只是遠行歸家罷了。
她依舊用溫柔的眼神看著我。她只是淺笑盈盈地告訴我,快來吃吧,粥都涼了。還是那么一個善解人意的女子。而我卻不能瀟灑地馳騁官場,給她終生的幸福。我只是被那些虛假的勢利壓得最終選擇了逃避,我沒有擔負起肩上的責任。
以后的日子不論我再怎樣地自責,懊惱自己的無能與懦弱,她都會淡淡地對我說:“人的命是天注定的,你不適合,你太單純。”
我太單純。也許這個世界不會需要一個單純的像傻瓜一樣的人吧。
(三)
三十歲那年,我金榜題名,皇帝一紙詔書,詔我入京做官。
本以為自己的命運將會從此不同。
殿上。皇帝召見。
“你就是今年的新科狀元?”
“回皇上,小人正是。”
“你家鄉是哪兒的?”
“回皇上,滄州。”
“那是個小地方,怪不得說貧賤出才子呢!”
“皇上言重了。”
“那你就說說,就大清國目前的發展狀況來看,前景如何?”皇上笑著看我。
“就現在的局勢來看,保守派的實力還是很強大,如果以為就這樣保守下去而不變法尋求變革的話,大清江山將岌岌可危。”
“你倒是很坦率嘛!”
“還有……”
“夠了夠了,你下去吧!”皇上不耐煩地擺擺手。
雖然我并不知道做錯了什么。
出門后,門口的公公對我說,沒有人敢如此直言不諱地對皇上講真話,就是最貼近的大臣也不敢,人們都是千方百計地摸索皇上的心思,然后說一些假惺惺的好話,讓皇上開心,也好保住自己的烏紗帽。
“那如果大家都這樣的話,國家的危亡由誰管呢?”
“哎呀,年輕人,自己可以吃飽飯就不錯了,那些事情誰還會去在乎?”
我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那里,我聽見蕭瑟的秋風劃過我的耳邊。撲面的涼意。
我沒有聽公公的話。我依舊會在每天上朝時交給皇上關于變法的奏折,即使每一封都會石沉大海。
偌大的一個朝廷,我卻舉目無友。我不屑于與那些人為友。
我一封一封地上奏折,一次一次地在皇上面前講那些人從來沒有勇氣講的真話。我不在乎,真的。什么功名,什么不朽,現在在我的眼中不過是一粒小小的塵埃,我不明白為什么有人為這小小的塵埃而爭得頭破血流。
可這終究是激怒了皇上。
那天我被貶了,被貶回家鄉做縣令。文武百官中沒有一個為我求情。
天邊的烏云低低地壓下來,像我胸中氤氳的怒火。我不是為自己被貶謫而憤怒,只是覺得為什么在這樣一個黑暗的社會里,說真話的人都得不到好的下場,人們習慣了甜言蜜語,卻聽不進逆耳忠言。我感到有一絲絲的悲涼。
皇上問我最后還有什么想說的,我轉身,跪地,稽首。
“皇上,請相信我最后的一句真話,只有變法才是惟一的出路。”說畢,轉過身。我犀利的目光緊緊地掠過每一張大臣臉上虛情假意的微笑,有的人低下了頭,我希望灼傷的不僅僅是他們的眼睛。
我拂袖而去,義無反顧,果斷而決絕。留下一殿驚愕的臉。
(四)
現在的我,寄情山水,耕田種瓜,每天黃昏飲一杯小酒,賦幾首詞曲,無所束縛。想起那一段官場沉浮,不禁覺得恍如隔世。
京城中有人帶來口信,說皇上已經采納了我的建議,準備變法維新,問我是否愿意再回去輔佐他。我不會再回去了,京城那個是非之地,我一輩子也不會再去。
為什么不該來的時候來了,想要的時候卻始終得不到?
后記:
幾年之后,他死了。
他死的那天舉國同哀。我一身素衣,去了他一輩子向往卻沒有勇氣再去的京城。
京城的百姓議論紛紛,說他們又失去了一位好官,一位敢為百姓說真話的好官。
皇上只說了一句話:“朕亡一鏡矣。”
我笑了,邊笑邊流淚。我突然想起了他,我仿佛真的看見他在大殿上向皇上進諫,看見他在每個漆黑的夜晚輾轉反側,看見他離去時眼角的淚光。
于是我微笑,用衣袖拭干淚痕。笑靨如花。
我想這就夠了,對他來說,足夠了。
點評:
唐太宗與魏征的故事,已講了千年,作者將筆觸放到了這里,將年代移到了清朝,再一次重新演繹這段歷史,這種寫法是當下很多孩子喜歡的,但能寫到出彩卻并不容易,作者的語言感覺很好,讀來讓人能夠有遐想的空間。但有一些句子用得不合適,應力求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