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束河
束河是麗江一個深藏不露的邊緣小鎮。
這個時候,束河在我的眼里顯得很冷清,旅客還不多,來往的車輛里,拉著一些衣著很前衛的人,他們的車在沙子路上行走,速度比較慢。車后冒著煙。地上是什么灰,煙就是什么顏色。也有騎自行車的背包客,往往是兩個人結伴而行,大多數是一男一女,可能是夫妻或情人吧。
這些人都趁著陽光,以自己喜歡的姿勢一直往前走。在麗江,一個日子,目的地最好選擇一個,才不至于讓自己成為匆匆的過客。今天的目的地,當然是束河。繼續往前走,進了村子,依然是麗江司空見慣的老房子,窄窄的街道。在麗江,不能回避的就是村莊里沉靜的老房子,狹窄的巷子,巷子里過去就鋪好了的石頭路。老房子也全是黑色的瓦,棕色的門,雕刻純樸的木窗……它們與藍天、干凈的流水、綠色的樹木形成強烈的反差,成為引發我們思緒的最為簡單的色彩。所以,在束河的巷子里,我抬起頭來,我看到巷子有多寬,天就有多寬,山就有多高遠,不能改變的,是以一種姿態存在的雪。這時候,心思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慢慢地往前走,巷子越來越深,束河街上的商店,更體現著原始和古老。一條街望過去,許多的木門上都寫上了“供銷社”、“日用百貨”、“醫務室”等等一些字。這些字顯得歪扭,也不歸體,不好說它們是楷書還是草體,寫這些字的人,肯定是本地人,或者就是開店的主人家,我想,他們的文化程度大致是小學或者初中。還有隱藏在村子中間的食館,情況也大致如此。
當地的百姓,有一些是喜歡坐在一堵墻下集中的,他們對著太陽聊天,望著過往的行人發一會呆,然后喃喃自語,抽一支煙。我看著這些悠閑的人,也看房上不動聲色的炊煙。什么人都會這樣想:這些人生活在束河,看樣子是從來不愿求榮華富貴,喜歡的只是為靈魂尋找棲息的地方……
所有的一切,都在盡可能完美地展示一個藝術的束河。而這種藝術是以“保留”或者說是保護為基礎的,所以,我們還可以看到束河邊的四方街,大石橋,河里和街道邊上清澈的流水。茶座和咖啡也可以看見,但是,你絕對不會想到,那個咖啡屋設在一所破敗不堪的農家院里,通過倒塌的墻壁,你可以看到一塊布上寫著的英文,幾張舊桌椅,一張百年前的木柜被當作服務臺,引領你走上布滿蜘蛛網的樓梯。
束河以西。
一條河,在束河之上。河水從龍泉寺下流來,洗干凈—個村莊。站在河上就不想離開,看一些講普通話的人坐在河邊,他們在那里不想說話。河邊的舊房里,多少年的墻壁,都保持了原樣,只是悠蘭的花香才是新鮮的。不少的場院里,又擺了一些古董,老百姓晾玉米的快要腐朽了的木桿,稻草人,發動不起來的摩托、吉普車……這些多少可以代表束河的“行為藝術”,一種原樣表達的欲望。讓古老的更古老,讓崇高的更崇高。古羅馬城里殘留下的廢墟,布拉格街上的手工作坊,瑞士一個沒有機場的首都……還有博爾赫斯的眼睛和卡夫卡的思想,等等,都可以在這個貌不驚人的小鎮進入想象的頭腦。當然,也可以引用宗教、圣經、名人典故來闡述、論證、說明今天的束河,來表達茶馬古道的繁榮與消失。然而,對于真正到達束河的人來說,這一切又顯得有些多余。
最好的方法,就是順束河到達龍泉寺。小寺院在一泓清水之上,風鈴不因鳥的鳴叫而消失,許多的詞賦,都在死去多年的樹上開花……這時候,心開始沉淀下來。也不再高談古老、原始、浪漫與崇高。想象的束河就在眼前。從此喜歡一個人的旅行,把自己融進束河千年古鎮里,讓世界忘記我自己。
相約德欽小鎮
我們到了德欽縣城外,見到一座油庫。油庫十分小,像一個農家院。油庫大門外有一塊鐵牌,上面用紅油漆寫著:“進入特殊路段,請檢查您的燃油”。這時候我們好似才想起,出了這城,就到了另一個省份,另一個天地。出了德欽縣城,就是前不沾村,后不落店。我們把車開進了油庫,加足了油。這里的油料,比迪慶要高一些,一算,剛好是這一段的運費。可想而知,過了德欽以后,越往前走,油價就還要更高。
走過油庫,轉一個小山彎,就看到了德欽縣城。第一眼看到德欽縣城,我就被這座高原小城吸引。小城太小了,太簡單了,像綠樹叢中一塊質樸的玉石。沒有耀眼的光輝,樸素和簡單讓人想親近她。她在云南的邊地,讓我想起遙遠這個詞。
德欽縣城在峽谷深處,準確地說,她位于瀾滄江畔。而她的東面,又有金沙江環繞。金沙江和瀾滄江環繞著滋潤著這座小城。在她的西部,翻過梅里雪山,又是東方大峽谷怒江。她是三江并流的中心地帶,三江并流的自然景觀在這個小城里得到了具體細致的體現。
德欽縣城,叫升平鎮,海拔3480米,是云南省最高的縣城。但這縣城卻更像一個村莊,像一個山寨。這個人口不上萬人的山城,卻有著相當豐厚的人文風情。從前,小城被稱之為“阿墩子”,她是馬幫和生意人云集的地方。他們在這里駐店,經商,經銷百貨和藥材。這里是214國道的咽喉,是茶馬古道上的一個重鎮,小小一個邊地之城,由于地理上的原因,受外來文化、宗教的影響十分大。正因為如此,小城人吸收了多種民族文化,豐富了自我,完善了自我。各種宗教在這里得到了完美的體現。這里有天主教,有藏傳佛教,有基督教,有伊斯蘭教。現在,縣城內還有天主廟、飛來寺這些宗教古跡。在德欽的茨中村,還有外國人在19世紀修的茨中教堂。城里的藏族服飾最漂亮,在民族服飾藝術節上,德欽的服裝表演受到了國內外的好評。縣城里藏族的弦子最好聽,由弦子伴奏的歌舞也享譽國內外。
我們進了小城,城里有一些現代建筑,但民族氣息十分濃厚。街道都建在坡上,城里找不到一塊平地,即使是找一塊籃球場也不太容易。城里隨時聞到酥油味,并看到風塵仆仆的藏民。許多外來的藏民,都是遠道來梅里雪山轉經的。來轉經的藏民,他們不住店,在一些人家的房前屋后搭起帳篷就住了下來。在臨時的帳篷內燒火,煮酥油茶,隨時都從容達觀。小城里的人熱情好客,我們走到哪里,都會有人和我們打招呼,幫我們排憂解難。城里的外地干部也多,在這里做生意的外地人也多,他們和當地藏族和睦相處,使小城成了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由于多年來通訊交通的發展,小城人的思想意識都已經開放,他們不再局限于這個小城,他們渴望外面的世界。
這晚,我們由德欽縣志辦的朋友安排,住在太子賓館。朋友們都是藏族,初次見面,和我們親如一家。藏族朋友向我們解釋說,太子賓館,是以“太子雪山”來取名的。德欽梅里雪山有太子十三峰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