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字別字,害人不淺,人們深惡痛絕。古人作詩譏諷白字先生者,不乏其例。
明代有個愛吃枇杷的知縣,有人奉承他,買了一筐上等的枇杷作禮品送去。并且遣人先把帖子呈上,帖子上面寫道:“敬奉琵琶一筐,望祈笑納。”知縣看罷,深感納悶:為什么要送我一筐琵琶,琵琶為什么要用筐來裝?待實物一到,才恍然大悟,原來是一筐新嫩的枇杷。知縣笑了笑,提筆在那張寫著“琵琶”的帖子上寫了首詩:
枇杷不是此琵琶,
只恨當年識字差。
若使琵琶能結果,
滿城簫管盡開花。
有個浪蕩公子,不學無術,卻花了幾千兩紋銀,買了個縣令來當。一次,他想買補品補補身子,對差人說:“你速去藥店買三錢最好的鹿耳。”差人立即應命急匆匆來到一家大藥鋪,對老板說:“我家老爺吩咐,要三錢鹿耳。”老板皺著眉頭,尋思良久道:“本店只有鹿茸,無鹿耳。”差人急得哭了起來:“小人若買不到鹿耳,依我老爺的脾氣,定挨50大板!”老板見狀,馬上給差人解圍說:“我寫一張紙條給你帶去,老爺見了,包你不受責打!”說罷,提筆寫了首打油詩交給他:
只因讀書不用功,
錯把鹿耳當鹿茸。
倘若辦案亦如此,
多少無辜在獄中。
差人將信將疑,拿著紙條跑了回去,交給縣令。縣令一看,始知自己念白了字,也就不再責怪差人了。
清朝有個監生老讀白字,一天,他的一位朋友看他正在讀《水滸》,便問他:“仁兄在看何書?”他答曰:“《木許》。”友人一聽,十分詫異。說:“《木許》一書實未見過,請問書中所載是些什么人?”答曰:“有一季達《李逵》。手使兩把大爹(斧),有萬夫不當之男(勇)。”友人聽罷,才知道他把字念白了,忍俊吟詩曰:
千古珍本一《木許》,
姓季名達更為奇。
手使兩把大板爹,
萬夫不當是男兒。
袁世凱稱帝,蔡鍔令顧品珍率師入川,驅逐北洋軍閥。顧軍長進駐成都,他表弟王敬文,攜顧父信來見,信中說:“敬文精明能干,曾任家鄉團總,實系大材小用,是否為謀一州縣長,以展才華……”當時,省府正要委任一批新官,顧將表弟薦給民政廳。廳長金利容安排他到涪州任知州。金廳長給王敬文頒發委任令。王接過委任令便趾高氣揚地當眾宣誓:“陪州知州王敬之,愿效伏馬之勞,以德報怨……”金見其誓辭錯用成語,且識別字,大吃一驚!但仍含笑說:“請兄臺看清楚是什么州?”王把委任令重念:“倍州……”眾哄堂大笑!金廳長幽默地說:“老兄,這不是陪字,也不是倍字,是涪字,讀糊涂的糊字音,你目不識涪,怎能糊里糊涂去做官?”廳長又說:“鄙人賤名利容,望兄臺不要認成刺客!”眾又大笑。廳長當即將委任令收回,一同去見顧軍長。這位表兄軍長也撫掌大笑,一時觸動詩緒,風趣地吟道:
欲作州官不識州,
時陪時倍費思籌。
家父是你好姑父,
莫把小瑜作小偷。
小瑜是軍長老太爺的大名。王敬文羞得無地自容,顧品珍慰之曰:“弟千里迢迢來此求官,未被錄用,緣由小材不能大用,辜負厚望。弟來自田間,最好回家耕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