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世隔絕選舉教皇
羅馬教皇是終身制。教皇去世后,由世界各國紅衣主教組成的教皇選舉會選舉新教皇。選舉教皇必須嚴格按照中世紀以來的傳統方式進行。選舉當天,整裝正襟的紅衣主教做彌撒后,由“青銅門”進入梵蒂岡的西斯廷教堂,分別住進“密室”。在選舉教皇期間,西斯廷教堂與世完全隔絕,層層大門上鎖并貼上封條,任何人均不得出入。除留一部緊急聯絡用的電話外,其他電話線全部掐斷。溝通內外的唯一渠道是設在“青銅門”上的兩個轉盤,需要往里送的食物、醫藥等放在轉盤上,由工作人員轉動轉盤送進去。
選舉采用互選方式,得票超過三分之二者當選。事先不提候選人名單,故往往需要多次投票才有結果。選舉第一天上下午各投票兩次,若無結果,第二天照樣進行。若仍無結果,則休息一天。第四天繼續選舉,直到選出。
選舉期間,有關選舉的情況絕對不得外傳。為等候選舉的結果,成千上萬的信徒聚集在西斯廷教堂外面的圣彼得廣場上,眼睛盯著西斯廷教堂的煙囪。里面每投票一次,煙囪便冒一次煙。若冒出的煙是黑的,就意味著選舉尚無結果。若煙囪升起裊裊白煙,就表示新教皇已選舉出來。
短命的教皇
紅衣主教大都是年邁的人。歷史上,從紅衣主教中選出的新教皇即位不久便去世的事屢有發生。為避免此種不幸事件的發生,教皇保羅六世在位時訂了一條新規矩,在選舉新教皇時,“年過80的紅衣主教沒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1978年8月選舉第263代教皇時,有15名年過80的紅衣主教失去了選舉權和被選舉權。那次選出的教皇約翰·保羅一世年65歲,但在位也僅34天。
在以往的262位教皇中,在位時間比約翰·保羅一世更短的至少有6人。897年去世的教皇費爾德魯斯二世在位20天,1605年去世的教皇利奧十一世在位17天。896年去世的波尼法利斯六世在位15天。1590年去世的烏爾班斯七世和1555年去世的馬塞勒斯二世在位都是13天。752年的斯蒂芬斯二世被選為教皇后僅3天便去世了。在位時間最長的是1864年即位的庇護九世,執政長達32年之久。
非意大利人教皇的命運
羅馬教皇歷來都是意大利人。但歷史上曾有過一次例外。1522年1月當選的新教皇哈德利亞六世是個荷蘭人。非意大利人當教皇引起一場軒然大波和悲劇,當時羅馬人認為讓一位非意大利人當教皇是“離經叛道”。羅馬人沖進西斯廷教堂,用石頭和棍棒把參加選舉教皇的紅衣主教們揍了一頓,還把教堂內值錢的東西搶劫一空。碰巧,那時鼠疫正在歐洲蔓延,這位窮木匠家庭出身的教皇更是成了眾矢之的。一年零八個月后,這位教皇莫名其妙地死去。羅馬人非但不服喪,反而像過節一樣大事“慶祝”。
事過455年,1978年10月選出的新教皇約翰·保羅二世并非意大利人而是波蘭人。消息傳出后,聚集在圣彼得廣場的15萬群眾“十分驚奇”,議論紛紛。然而,這次選舉結果并未引起風波,相反,約翰·保羅二世在圣彼得教堂的陽臺上露面時,受到了傳統的熱烈歡迎。2005年4月2日,約翰·保羅二世去世,終年8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