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慕名從喧鬧的都市曼谷驅車往西120多公里,來到泰西北邊境的北碧府,來到聞名遐邇的桂河橋。
站在桂河橋頭,我簡直不敢相信,眼前這座再普通不過的簡易鐵路橋就是當年那座赫赫有名的桂河橋,而橋上僅能行駛小型火車的軌道就是當年那條臭名昭著的“死亡鐵路”。
橋邊那座外形設計模仿戰俘營的簡樸紀念館敞開胸懷,深沉地為我們釋疑和作答。走入館內,那一幅幅記載當年聯軍戰俘和勞工筑路時血淚斑斑的歷史照片;那一件件昔日勞工們使用過的極其簡陋的勞動工具、殘缺的生活器皿和穿過的破爛衣衫,真實地記錄了當年修筑桂河橋和“死亡鐵路”的歷史,記錄了這里曾經發生過的一切,從而使到這里旅游觀光的游客從中認識和感受到那段難忘的歷史和史實。
60多年前,日本突襲珍珠港,發動太平洋戰爭,相繼侵占了東南亞大片土地。1942年,日本侵略軍從軍事戰略需要出發,為支援印緬戰場的作戰日軍,保障給養,下令修筑一條由泰國的班磅到緬甸的薩摩佛塔地區鐵路,以取代漫長遙遠的海路。這是一項非常艱巨的工程,鐵路全長400多公里,要穿過瘴氣彌漫的雨林,越過崎嶇陡峭的山谷,跨過艱難險要的急流,還要架設一條地處咽喉位置的鐵路大橋,橋長150米,鋼架結構,名為桂河橋,過橋不遠便進入險峻的群山。為此,日本侵略軍動用了6.1萬名聯軍戰俘,征調了27萬名當地民工及華人,在嚴密的監管和殘酷的壓迫下,勞工們沒日沒夜地干,直到被榨干最后一滴血。
3年后,工程尚未完工,日本投降,但已有超過1.2萬名聯軍戰俘和24萬名當地民工及華人慘死在這條鐵路中。據統計,每公里鐵路要賠上786條人命,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死亡鐵路”。
為悼念這些死難者,泰國政府在橋頭路軌兩旁各立了一顆巨型的炮彈殼,仿佛向當今世人作出警示:歷史不可忘記,戰爭不可重演。導游小李還告訴我們,每年的11月底至12月初是桂河橋紀念周,屆時當地政府都會隆重舉行各項紀念活動。這是桂河橋最為熱鬧的時節,許多外國游客也會遠道而來,在戰爭遺跡前緬懷歷史,憑吊和悼念客死異鄉的親人。
如今,桂河兩岸早已是青山碧水,綠樹繁花,泰緬邊民幸福地生活著,他(她)們都清醒地意識到:忘記了這段歷史,忘記了這場戰爭,就意味著什么。于是,他(她)們更加熱愛和平,熱愛生活。
從桂河橋下來,繞道走入戰俘死難者墓地,這里整齊地排列著數千個墓碑,墓碑上寫著死難者的姓名和國籍,旁邊還有一片華人的墓穴。我們知道,這里安葬的僅僅是其中的極小部分“幸運者”,絕大部分死難者的亡靈和尸骨至今仍留在鐵路沿線莽莽的荒山野林中。他們本來也有一個幸福溫暖的家庭,他們本也過著溫馨自由的生活,但那場無情的戰爭使他們中的大多數殉難者最終連姓名也來不及留下就走了。墓碑前不時有人前往默哀或獻上鮮花,我想這也許是專程前往寄托哀思的親人朋友,也或許是與死難者毫無關系的游人過客,但無論怎樣,他們都不會忘記那個特殊的年代,那場殘酷的戰爭,那些無辜的殉難者!
汽車已經遠遠地駛離桂河橋,而我的心仍陷入無限的沉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