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個月以后,我基本上適應了美國的生活,一方面在服裝公司做工,另一方面在一家華文報社兼職編稿。生活不成問題了,但總想多做點什么。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做起了直銷。
直銷在美國可謂熱得炙手。據稱,全美注冊的直銷單位有1萬多家,真正營業的有5000多家,有效益的近百家。而1995年成立的IHI直銷公司則后來居上,成為美國直銷行業冉冉升起的一顆新星。
我參加直銷也純屬偶然。在法拉盛郵局,我交信時巧遇一位華文雜志社的朋友,她告訴我:“我有一個朋友,正在做一種事業,很賺錢。一個禮拜就有1000多美金,很可觀。我發現你很適合這種工作。”交完信,她帶我去見這位朋友。她的這位朋友是北京某歌舞團的歌唱演員,旅美8年多。現在為一家長途電話公司服務,兼做直銷。
“做直銷,關鍵看公司的主管是否有實力。IHI的3位主管在美國可謂赫赫有名,一位是美國的著名銀行家斯坦力·繁阿頓,另一位是原美國直銷龍頭老大AMWAY(安利)副總裁拉瑞·史密斯,還有一位是全美最富有的14家海鮮店老板山德韋需。”這位歌唱家聲音如江河流水,悅耳動聽,讓你不能不聽下去:“你要知道,在美國40%的百萬富翁是由直銷起家的,現在IHI已有14人躋身百萬富翁行列。美、加兩地已發展會員8萬多人,但其中的華人不足5000。因此,華人市場很有潛力。”她說,她只參加了4個多月,投入風險資金1750元,已賺了3000多元。她的上線每個月平均進賬近1萬元。好令人羨煞!
“怎么樣,參加吧?保你有利潤賺。投資按250元、750元、1750元三個等級投。所謂投,即是定貨。如實在做不起來,還可以把產品買出來,你又不受損失。何樂而不為!”
我猶豫了。次日,這位歌唱家與雜志社的朋友及她們的上線(紐約華人社區的第一位直銷人)3人一同到我家游說。經不住盛情,反正是嘗試吧,也欣然交了750元定金,做起了直銷。時間是1997年2月12日。
以后,我忙著打電話找人,對方一聽“直銷”就說是騙人的。尤其是來美很多年的,很有經驗地勸我不要參加。一聽我參加了就說,你上當了。真的上當了嗎?我后來也找過兩三個人去聽課,但都無結果。一個旅美多年的朋友對我說:“所謂直銷,我們俗稱‘老鼠會’,即老會員發展新會員。發展會員的人被稱為新會員的‘上線’(大老鼠),新會員則被稱為‘下線’(小老鼠)。有的因此發了小財,甚至辭掉工作,專心干直銷。”我認識一個原來在湖南新聞界工作的朋友,也專干起了直銷,甚至開起了辦公室,蠻起勁的。問他收效如何,他答:略有起色。而那位歌唱家,辦公室越開越大,下線越來越多,她可是賺了。
一天,我原來的鄰居陳先生打電話給我,叫我到他家吃頓便飯。到他家時,已有一對年輕夫婦在座。便餐完后,他請那對夫婦講課。一塊小黑板掛在墻上,粉筆往黑板上一抹:“IHI直銷賺錢法……”
我忍俊不禁,原來又是IHI。我只好說,我已經參加了。陳先生略顯尷尬:“哦,哦,你怎么也參加了,怎么不早點告訴我?”他妻子更性急:“能不能退,參加我們這條線?”
我要真能退,我還參加嗎?
他們說,美國人做直銷都做瘋了!為了40%的百萬富翁發財夢。但華人市場依然風平浪靜,只有極少數敢冒風險的人在如履薄冰地嘗試。雖然有極少數成功者,但大多數人都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平心而論,那些少數成功者賺的也是朋友的錢,能安心嗎?
兩個月以后,我無所建樹,給上線(那位歌唱家)提出退會,理由是:我擬近期回國。她爽快地答應了,并且非常熱心地幫我寫信申明理由,要求公司退款。一周后,750元支票寄到我家中。
直銷術與我無緣,我只好與它“拜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