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和謬誤往往只有一墻之隔。許多以前我們奉之為真理的散熱理論,實際上隨著時間的推移,其本質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個別甚至“淪落”為謬誤了,如果我們不及時更新觀念,不但會被這些枷鎖束縛住DIY的步伐,而且還會給電腦散熱帶來一定的危害!因此,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揭穿它們!
誤區一:AMD的CPU發熱大,需要轉速更高的風扇
AMD處理器的巨大發熱量一直被對手詬病,因此,很多即使選擇了AMD CPU的用戶也不敢掉以輕心,寧愿忍受高噪音的折磨,也要為它搭配高轉速的散熱風扇。
其實,從K7的雷鳥到現在,AMD在“溫度控制”方面所做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功耗和發熱量已降了下來。對于未超頻的Athlon xp , 3000轉/分的超靜音風扇就已經足夠了。自Athlon xp起,AMD就在處理器內增加了溫度控制電路,只要搭配的主板有相應電路的配合(很多主板廠商稱之為“燒不死的技術”),當CPU溫度突然上升到一定數值的時候,系統就會立刻自動關機或重啟,保護CPU不被燒壞。目前幾乎所有支持AMD CPU的主板都帶有這一電路。
同時,高轉速散熱的噪音大、磨損大,且導致風扇的壽命變短,停轉或風扇馬達燒壞等故障的發生幾率也就要比低轉速的風扇要大得多,部分劣質的高轉速散熱風扇在工作時還會產生振動,直接危及CPU核心的“性命”!
結論:目前主流AMD CPU的發熱量并不比INTEL P4的大。既然我們有機會享受寧靜,為什么要放棄呢?
誤區二:風扇功率越大,散熱效果越好
風冷散熱器的主要工作原理是散熱片吸收CPU工作時產生的熱量,依靠在散熱器上部高速轉動的風扇加快空氣流動,帶走散熱片的熱量。
從理論分析,風扇功率越大,它的風力就越強勁,散熱效果就越好。但功率只是影響散熱效果的眾多因素中的一個,一款散熱器的散熱效果如何,還與它的材質,散熱器的造型設計,扣具,打磨的光滑程度密切相關,而不單單是功率決定的。
因此,選什么散熱器就要根據你的CPU發熱量來決定,不能片面地強調高功率,而要同電腦本身的功率相匹配。如果功率過大,不但不能起到很好的冷卻效果,反而可能會加重電腦的工作負荷,最終縮短了CPU風扇的性命。
結論:選擇CPU風扇時,應根據夠用的原則來選擇與自己電腦相匹配的風扇,風扇轉速越高散熱效果越好的說法是不成立的。
誤區三:內存需要貼上散熱片
由于內存產生熱量的方式跟CPU是不同的。內存產生的熱量沒有CPU那樣多,且熱量不會在瞬間產生,所以一般情況下只要機箱散熱做得好,就沒有必要為內存貼上散熱片。
而且內存散熱片弄不好的話往往會適得其反。例如那種一體式的內存散熱條,就很難做到與每一顆內存散熱粒均緊密結合,反而讓熱量聚集在散熱片與內存間,阻礙散熱。此外,內存散熱片的拆裝也是個大問題,很多劣質的散熱片在安裝后,幾乎無法再從內存條上拆下。安裝的時候若不小心接觸到內存芯片周圍的集成電路,還會造成難以預料的后果。
還有一些廠家為縮小散熱片與內存間的縫隙,采用了厚型導熱膠作填充物。導熱膠導熱能力強還好,如果不具備導熱能力或導熱能力差,使用這種散熱片就為內存蓋上了“棉被”,效果可想而知。
結論:普通用戶實際上并不需要為內存貼上散熱片。
誤區四:有顏色的硅脂要比白色的好
之所以要涂上硅脂,是因為CPU(或芯片)和散熱片的表面并不是完全光滑的,而凹凸不平造成的空間使得CPU不能很好地把熱量迅速傳遞給散熱器。導熱硅脂能將這些肉眼看不見的凹凸處填滿,從而提高熱傳導的效率。市場上的硅脂光從顏色上去分,就可見到有白色、銀灰色、黑色、金色等。商家會說有顏色的硅脂都是摻了金屬粉的,導熱效果要比傳統白色好。真是這樣嗎?
其實,白色硅脂是最常見的,而銀灰色的一般就是所謂的“銀硅脂”,銀硅脂里含的大多是導熱性不錯的銀化合物或銀粉。通常銀只占很少的比例, 不要因為顏色是銀色,就誤認為它的銀含量很高。另外還有一種硅脂與銀硅脂的顏色是一樣的,但加的卻是石墨粉,好處是在保持良好的散熱的前提下,有效降低成本,它只比普通的硅脂貴一點。但“含金的硅脂”只不過是加入很少的鍍金粉,所謂含金只不過是商家的障眼法,其導熱效果甚至沒有普通的白色硅脂好。
值得大家注意的是,筆者最近發現有商家拿工業上用來隔熱的硅脂來當散熱硅脂賣,大家千萬不要買,和使用散熱硅脂相反,使用它以后會阻止熱量的傳導,相當于給CPU保溫。
結論:硅脂顏色的差異和導熱性能并沒有直接的關系。最好選購大廠的產品,質量比較有保證。
誤區五:裝個硬盤風扇,有助延長硬盤壽命
很多朋友都覺得硬盤的發熱量很大,夏天尤為擔心,于是有些人就安裝了硬盤散熱風扇。本意是希望降低硬盤的工作溫度,延長其壽命。但在大多數情況下,這種做法往往事與愿違,硬盤風扇反而成為了硬盤的殺手!現在的硬盤風扇,大多數都是用四個螺絲直接固定在硬盤上,用單風扇或雙風扇對硬盤進行散熱。
這種硬盤風扇散熱的效果還是不錯的,但由于這種風扇的振動會直接傳遞到硬盤上,優質的硬盤風扇倒是問題不大,但市場上更多的則是劣質的硬盤風扇。用久了就會因潤滑不好而出現振動,輕則影響數據安全,重則整個硬盤報銷。因此,不推薦大家使用硬盤風扇。
結論:一般情況下,硬盤是無須進行主動散熱的,若使用環境真的比較惡劣,則可以找一個CPU用的散熱風扇,用橡皮筋懸吊在硬盤架上,和硬盤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樣風扇所產生的振動可以被橡皮筋吸收,散熱效果也不錯。同時,硬盤不要和其他如軟驅等配件離得太近,保持一定的距離對散熱也是有益的。
誤區六:降溫軟件,能大幅度降低CPU溫度
降低CPU溫度的方法有很多,但從本質上來說無非就是兩大類——加強散熱和減少發熱。而降溫軟件則屬后者。降溫軟件究竟有沒有用?從WIN95走過來的玩家或許會給你非常肯定的答案:“想當年(五六年前)我就是用Rain讓我的老奔降低了5℃!”這在當年的確是事實,但現在已成為歷史了。
絕大多數降溫軟件都是利用HLT指令讓CPU空閑時進入“睡眠”狀態,以減少CPU的發熱量。但隨著Win98、Win2000以及WinXP等支持ACPI的操作系統出現,降溫軟件就顯得不再重要了,尤其是Win2000、WinXP等本身已經具有了降溫軟件的功能——讓CPU空閑時進入了暫停狀態。因此現在再使用這類軟件的話,對降溫沒有絲毫的幫助。
不過話說回來,對于AMD的用戶,目前確實有使用軟件降溫的方法,不少新的AMD主板或老主板升級BIOS后都會增加了一個“CPU Disconnect”或“S2KC1/C2 Disconnect”這樣的選項,并已證明在CPU空閑的情況下能讓AMD CPU降低數攝氏度。
結論:降溫軟件已失去了昔日的功效,目前僅有部分特定用戶能受惠。
以上這些情況都是我們以前日常維護電腦中經常使用、也自認為正確的常識。當電腦技術更新的同時,我們的經驗也應該隨著技術的發展而日益更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