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5月,美國《哈佛商業評論》雜志刊載了卡爾題為《IT不再重要》(IT doesn’t matter)的文章,認為信息技術已經變得如此普及,對公司來說它不可或缺,但它已不能提供戰略性競爭優勢。卡爾的論斷引爆了一場觸及整個IT業未來命運的大論戰,幾乎所有的主流媒體、IT業界巨頭、商業精英以及專家學者都席卷進來,信息技術的戰略價值問題得到了空前的關注和爭議。一年后,卡爾在此文的基礎上寫成《IT是否無關緊要?信息技術及其對競爭優勢的侵蝕》一書,系統地闡述了信息技術與競爭優勢的關系。
由于信息技術投資難以產生預期的回報,從“生產率悖論”、“IT黑洞”到卡爾引爆的世紀大論戰,關于信息技術價值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在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和影響力日漸凸顯的信息化時代,究竟如何看待信息技術的戰略價值?本專欄從波特的五力模型、資源基礎理論和麥克法倫的“戰略模塊”理論三個視角分別從行業競爭環境、企業內部資源和企業信息技術的定位三個方面進行分析,提出 “隨著信息技術的日益普及和標準化,單個企業應用信息技術(已經商品化和標準化)直接帶來的戰略價值(即可持續性競爭優勢)呈現衰減趨勢”。
一. 從波特五力模型看企業信息技術戰略價值的衰減
按照波特理論,一個企業的外部競爭環境由5種力量組成,它們是購買者力量、供應商力量、進入的威脅、替代產品的威脅和已存在的競爭者的力量,這5種力量的相互作用和影響決定了企業在行業中的競爭地位和競爭優勢。企業信息技術的應用改變了這5種競爭力量的對比,對于行業中的單個企業來說,信息技術的直接應用能否帶來持續的競爭優勢成為普遍關注的問題。
1.信息技術增加了購買者的力量,使購買者討價還價能力增強。
由于計算機和通訊技術的發展,網絡技術的應用,購買者可以方便快捷低價地獲取購買信息,不再局限于聽信某個廠商的促銷宣傳,購買者有了更廣泛的選擇權。通過搜索互聯網的目標資源,借助于自動化的報價結賬系統,購買者可以更容易地評估所需資源的價值,以做出自制還是購買的決定。同時,信息技術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購買者的轉換成本,并使購買者獲得更多價格上的優惠。如家庭購物服務,網上購物平臺使消費者可以獲得更多的信息,購買者可以用他們的個人電腦瀏覽商品的電子目錄并且進行產品價格和規格比較,使他們在任何時候都能以低于市場零售價25%-30%的價格購買。

2.信息技術提供了新的商務模式,供應商的競價能力有所增強。
信息技術一方面增強了購買者的力量,同時也為供應商搭建了一個虛擬的電子商務競價平臺,供應商借助于強大的網絡宣傳,利用互聯網的交互、迅捷和無地域限制的特性,通過自己的集合競價平臺,以高品質的商品和由高走低的價格折扣迅速吸引更多采購商前來購買,從而在短期內獲取大量的定單,不再僅僅依賴原有下游企業的有限采購。另外,隨著自由貿易的逐步擴大和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供應商可以通過互聯網在全球范圍內搜尋買主,選擇最有利的合作伙伴;或者通過與其他供應商及客戶締結戰略性聯盟,走出“以最低價取勝”的誤區,獲取長期的戰略回報。根據Forrester公司的調查,1998年企業間的電子商務已達到430億美元,2003年激增到13000億美元,由此可以看出供應商們已經掌握了電子商務這一利器。
3.信息技術使替代產品的威脅加大了。
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企業獲取信息的途徑增多,靈活使用的計算機輔助設計和生產加工體系使得許多行業的可替代產品能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成本、更簡便的方式完善自身的產品功能,從而大大加強了可代替產品的商業威脅性。當市場出現價格變動、質量不穩等問題時,品種繁多的替代產品就會占據主導地位,加劇市場競爭。
4.信息技術削弱了進入壁壘,新進入者的威脅增大。
由于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信息產品的價格急劇下降,使得信息技術應用早期由于軟硬件龐大投入而造成的進入障礙逐漸減少,甚至不存在;并且由于信息技術的應用,減弱了信息的不對稱,消除了大型企業長期積累起來以技術優勢為主體的市場進入壁壘,新進入者更容易獲得市場的相關數據,抓住市場細分目標進入市場,使得新進入者的數量大大增加。同時,信息技術改變了原有的大規模生產的僵化模式,現在大規模生產對于自動化生產已經不那么重要,這也使得一部分行業的進入障礙降低了。另外,技術關鍵或稱技術訣竅,是擁有和控制資源最有效的方法,但在信息社會,保密工作變得很艱難,新產品的創新技術機密70%可能被競爭對手獲得并仿冒。這一切都減弱了進入壁壘的影響,新進入者的增多給行業內現有企業帶來了極大的威脅。

5.信息技術加劇了行業內企業之間的競爭。
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使信息壁壘降低,行業內會涌入大量的新進入者,他們能夠比較容易地得到對手的信息,使行業內部競爭變得更加激烈。同時企業中信息技術的應用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加快了新產品的開發速度,縮短了產品的生命周期,從而導致企業間競爭加劇。
透過以上的分析,對于行業內的單個企業來說,信息技術似乎成了一柄懸在頭上的達摩克力斯劍,行業的競爭環境已經向它們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波特教授1985年曾經撰文《如何利用信息形成競爭優勢》,他當時認為信息技術讓企業以新的方式超越競爭對手,并進而創造出競爭優勢。但時隔16年后,他又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了近乎相反的評論,在《戰略與因特網》一文中寫道,“信息技術對于行業競爭環境的影響大多是消極的,堅守公司的私有技術變得越來越困難,因特網的使用擴展了市場范圍,競爭對手之間的爭斗越來越激烈。因特網主要的悖論恰好是她施予的恩惠:把信息變得隨處可得,減輕了購買、營銷和配送的困難,使買賣雙方更容易地聯系和交易,但同時對于公司來說,要把這些恩惠變成利潤是越來越困難了”。波特教授的論斷一語中的,信息技術也許提高了整個行業的效率和優勢,但對于行業內的單個企業來說,僅靠先進的信息技術已經不能為他們贏取戰略競爭優勢了。
二. 從資源基礎理論看企業信息技術戰略價值的衰減
波特的五力模型從產業環境分析的角度指明了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具體途徑,但忽略了單個企業的內部差異性,恰好資源基礎理論填補了這一空缺,從研究企業內部的資源出發,將競爭優勢的來源指向了企業特殊的異質資源。

資源基礎理論認為企業是各種資源的集合體,不同的企業擁有的資源各不相同,企業在資源方面的差異是企業獲利能力不同的重要原因,對于企業的競爭優勢來說,企業內部條件比其所面臨的外部條件更具決定性影響,企業獲取超額利潤和保持長期競爭優勢的關鍵就在于企業資源的積累;企業競爭優勢根源于企業特殊的異質資源,在于資源的不可模仿性,但是這種特殊資源肯定會被其他企業模仿。至少有3大因素阻礙了企業之間的互相模仿:因果關系模糊、路徑依賴性和模仿成本。關于企業資源與持續競爭優勢的分析,巴尼在假設資源異質性和非完全流動性的基礎上,提出了分析持續競爭優勢的理論模型(如圖2所示),認為作為競爭優勢源泉的資源應當具備以下4種特性:價值性(value)、稀缺性(rareness)、不可模仿性(imperfect imitability)和不可替代性(insubstitutability)。
基于巴尼的資源基礎模型,當企業通過自研或者外包等方式將信息技術轉化為企業的資源之后,對照持續性競爭優勢的四種標準,從競爭后果和業績評價兩方面分析可以得出表1所示的結果。
對于行業內的單個企業來說,隨著信息技術的日益普及和商品化,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技術變得越來越容易,這就使得信息技術的稀有特性在逐漸消失;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和通用標準的逐漸形成,加上大量最佳實踐被軟件化和模式化,信息技術的使用方式也漸趨標準化和大眾化,模仿成本變得越來越低,信息技術難于模仿的屬性受到了越來越大的挑戰;由于信息技術本身的特性和其逐漸被沉淀為企業的一種基礎設施,雖然我們無法像經濟學中由于豬肉價格上漲消費者暫時用雞蛋代替豬肉來滿足需求一樣,用其他的物品或資源完全替代信息技術的存在,但是對于單個企業而言,信息技術自身的更新換代和在其之上興起的知識管理理論卻無時無刻不在吞噬著信息技術對于企業持續性競爭優勢的貢獻。雖然在替代性上無法量化信息技術,但是作為一種資源,當企業其他戰略相似或者對等資源走向前臺的時候,信息技術的戰略價值就會削弱,其不可替代性也就隨之弱化。信息技術的價值性是毋庸質疑的,但是它的稀有性、難于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會隨著其自身的發展逐漸削弱,從表1的分析來看,競爭后果是競爭對等或者暫時性的競爭優勢,業績評價顯示平均回報或者略高于平均回報,可見信息技術并不一定是永久性的戰略資源,企業單單依靠信息技術也不會帶來持續性競爭優勢,資源基礎理論證實了企業信息技術戰略價值的衰減趨勢。
三. 從麥克法倫戰略模塊理論看企業信息技術戰略價值的衰減
美國哈佛商學院麥克法倫教授使用方格圖的定位法,根據信息技術對企業核心經營活動和核心戰略的影響程度,提出了“戰略模塊”理論,如表2所示。麥克法倫教授通過研究信息技術在企業中的影響和作用,從企業核心經營活動與核心戰略兩個角度劃分了四個模塊:日常運作、輔助支持、短期升級和戰略地位。
從信息技術的戰略影響來看,只有當現有的和正在開發的信息技術應用程序對企業經營和戰略同時雙高即處于戰略地位時,信息技術才會決定著企業的生存和可持續性發展,才會具有真正戰略意義上的價值。麥克法倫根據他的戰略模塊理論,對于企業中IT的管理提出了四種定位,即戰略型、轉變型、工廠型和支持型。在“戰略型”定位中,IT戰略成為企業競爭優勝的關鍵和支柱,IT在執行企業現有和未來的戰略和運作中發揮著本質作用;IT和企業高層管理者的組織關系非常密切,通常IT部門的領導正是董事會的成員,銀行、保險公司和主要的零售業連鎖店屬于這類企業。在“轉變型”定位中,一些具備IT的企業并不完全依賴于不中斷的、快速響應的、有效成本下的IT來實現運作目標,但是一些新的IT應用對企業實現戰略性目標是絕對必須的,一些快速發展的制造公司屬于這類企業。在“工廠型”定位中,企業使用IT來保證業務運作準時、順利地進行,一些企業的順利運營非常依賴于低成本高效率的IT的可靠支持,系統停工會導致主要部門運營的停頓,從而失去顧客或者資金的嚴重流失;比如證券、電信等依靠大型數據庫進行數據采集和計費收費的企業,對于這類企業來說,盡管IT的應用是重要的也能給它們帶來利潤,但其IT應用處于發展階段,不構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支持型”定位中,IT對業務運作和未來戰略的影響不大,如果IT運作失敗,企業還會繼續維持下去,IT應用對于發展中企業的戰略影響非常有限,諸如律師事務所和餐飲服務性企業等屬于這一類型。
可見,在不同的企業和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信息技術對于企業的業務經營和組織戰略的影響和作用是不一樣的,對一些企業來說,準確可靠地使用信息技術對于企業的核心價值活動和生存非常關鍵,即使是服務上很短的中斷,哪怕是僅僅幾秒鐘的失誤,或者質量上很小的瑕疵都會造成深遠的影響;而對另外一些企業來說,信息技術的失靈并不會立即引起嚴重的后果和帶來直接的重大影響。同時,從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上的創新來看,對一些公司來說,信息技術的發展與公司戰略密切相關,信息技術的大量應用和商業創新對于將來的戰略定位是至關重要的;但對于另一些公司來說,應用信息技術只是為了降低費用,增加經營利潤、提高公司的成本特性、改善局部的經營業績,新技術也不會對整個企業的戰略產生影響,企業在整個產業中的地位或競爭力并沒有顯著改變。因此,根據信息技術對企業經營和戰略上的影響,準確把握和確定信息技術在企業中的定位,仔細分析信息技術對企業每一條價值鏈的影響,適時調整信息技術在企業中的戰略定位,才能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作用,真正體現信息技術的價值所在。并不是所有的信息技術應用都能給企業帶來戰略價值(可持續性競爭優勢),即使某項信息技術的應用使企業取得了暫時性的競爭優勢,在停止了應變和創新之后也不能保證會使企業永久受益,并且隨著信息技術的日益普及和標準化,以及模仿者的迅速跟進和新技術的不斷涌現,這種暫時性的競爭優勢會很快衰減。如果企業還只是固守著原有的信息技術而不去調整和應用創新,那么這種信息技術給企業帶來的戰略價值會逐漸喪失,并同時會制約著企業的發展。麥克法倫的戰略模塊理論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正確對待和應用信息技術的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