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幾年前,我們老家有一位名中醫(yī),人稱老梅先生,他家祖上三代行醫(yī),醫(yī)術十分了得,尤其擅長婦科、兒科。如治療小兒夜哭,老梅先生只需在小兒的前臂扎一針,灸一下,或者用碗邊在小兒手臂上刮幾下,小兒即可安睡。
老梅先生的祖上留下一條家訓:兵貴于精,藥貴在準。因此,老梅先生用藥時反復斟酌、挑揀,十分謹慎,行醫(yī)十余年,未發(fā)生一件意外之事,常常是藥到病除。因為老梅先生的名氣大,心眼好,且每看病必能根治,一時間求醫(yī)者絡繹不絕。
老梅先生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十五六歲的年紀,跟隨父親學醫(yī),小兒子四五歲,也天資聰穎。
有一天,小兒子的腿上忽然長了一個包,似腫癤之物。老梅先生見狀配了一服藥,給兒子敷上,三天過后,那包非但沒小反而增大了幾分。老梅先生又采用針灸方法治療,仍無效果。老梅先生有點納悶,心想自己行醫(yī)這么多年,還沒有治不了的病,這是怎么回事呢?
一天晚上,老梅先生的妻子告訴他,說鄰村有一個郎中,專治腫癤之類的病,要不帶兒子去看一下。老梅先生聽罷說,那不太丟自己的面子了嗎,自己孩子的一點小病都看不好,還怎么給人家看病?后來妻子想出一計,說讓家里人帶小兒子去找這位郎中看病,不說是咱家的孩子。老梅想了想說,那就試試吧。
很快,家人領著兒子回來了,手里拿著一個藥方。老梅先生接過一看,不禁大失所望,因為這位郎中的藥方和自己開的藥方幾乎一樣,只是多了一樣榆樹枝。老梅先生十分肯定地說,據(jù)他的經(jīng)驗,這榆樹枝根本就不治腫癤之病。于是他把郎中的藥方撕碎了,繼續(xù)研究自己的藥方。
一年后,老梅先生的小兒子終因腫癤惡化而死去,老梅先生悲痛萬分,更為自己身為名醫(yī)未能挽救兒子幼小的生命而慚愧。兒子死后,老梅先生特意用刀取下兒子腿上的腫癤,浸泡在藥水之中,日夜研究治療這腫癤的藥方。他一連配制幾十服藥方試驗,均無效果。
一天,老梅先生從外面采藥回來,一看藥水盆內的腫癤小了許多,忙問大兒子是否動過。大兒子以為做錯了什么事,怯怯地說,父親出去后,出于好奇,他用一根木棍翻動了一下腫癤,誰料它竟小了許多。老梅先生拿起那根木棍一看,頓時驚呆了:那木棍正是榆木的!
從此,老梅先生臥病在床,又過一年,便撒手而去。臨終前,老梅先生把大兒子叫到跟前,用顫顫抖抖的手寫下四個字,要求兒子把這四個字和祖?zhèn)鞯募矣柗旁谝黄稹@厦废壬鷮懙氖牵翰┎杀婇L。
(梁建華薦自《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