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這個男人,50多歲,有一張黑黝黝泛著油光的面孔,鬈發沒精打采地趴在頭皮上,指甲縫里從故鄉帶過來的塵土清晰可見。他是我的爸爸,這輩子第一次到北京。
我上小學起,爸爸就以我的“優秀”為榮,而爸爸的前半生,卻顯得黯淡無光。先是因為固執,得罪了領導,丟掉了工作;隨后,又得罪了一同跑長途的搭檔們,不得已一個人開車上路。稍有收益,又愛上“打牌”,我大學還沒畢業,他就輸掉了他與媽媽的養老金。我結婚時他的臉更變成了苦瓜,因為他連我的嫁妝都輸掉了。
我是獨生女,這意味著爸爸的老卡車徹底報廢之后,我成了他惟一的依靠。火車站內一片狼藉,我深吸了一口氣說:“跟我回家。”
就這樣,26歲的我,別無選擇地挑起了“養家”的重擔。
二
我曾完全靠自己,在寸土寸金的首都圓了買房夢。對照顧老人,我同樣有信心。我為他們訂了計劃:每天兩杯牛奶,一個水果,早上練太極晚上看電視……
然而,沒過幾天,爸爸就神情“駭然”地拿我當敗家子:“你怎么天天要吃魚?得花多少錢?”我哭笑不得:“您別多操心……”可他固執地拒絕,每次吃飯,筷子都小心翼翼地繞過紅燒魚和小炒肉,奔著土豆茄子而去。
說來也奇怪,吃,爸爸舍不得,但在“面子”方面,他卻很舍得。在家鄉,無論多拮據,別人的喜帖一到,他100、200地往外掏,對此我很不以為然,可爸爸卻說:“不‘趕情’,出去怎么見人?”
我家樓上住著位博士后,拿著高薪,開著奧拓。博士后的母親愛來我家聊天,言必提女兒多么出色!漸漸地,爸爸受了刺激,一天竟著了急:“你也考個高學歷,以后咱也買輛車……”
“我們真的需要車嗎?北京交通這么差,開車不如坐地鐵快捷,也不如打車省心?!蔽曳瘩g道。
“是啊,實際用處好像不大?!卑职滞猓瑓s依然是憤憤不平,“我只是看不得別人那么神氣的樣子……”
如果說我對爸爸的觀念尚能“容忍”,那我老公已經“忍無可忍”了。也難怪,老爸的許多觀點著實不合時宜,例如我們領過結婚證的好一段時間內,爸爸嚴禁我們住在一起,理由是:還沒有辦酒席,就等于沒結婚……
一天,“小火山”輕微爆發:洗衣機水管壞了,老公執意要買個新的,而爸爸說修一修就能用。兩人誰也不能說服誰。爆脾氣的老公忍不住了:“爸,我們的事你別管,我就要買個新的。”
爸爸呆住了,像泄了氣的皮球。小小的干弋被平息后,爸爸的后遺癥是看到女婿有點“怕”,他一回來,爸爸趕緊起身去開門,老公說什么,他豎起耳朵聽……“寄人籬下”,老父把這種狀況詮釋得淋漓盡致,令人心酸。
我躺在床上心緒難平,要做個“孝順”女兒,不外乎如下選擇:一,退回從前,做爸爸的乖寶寶,這樣爸媽會高興,但我們將犧牲掉年輕人最珍視的——自我與自由。二,讓他們回老家,每月寄錢回去,這等于對他們說:“我會盡贍養的責任,但我對你的觀念嗤之以鼻。”不不不,這些都不符合我對幸福生活的定義,我覺得一個家應該有老有小,有對話有交流。難道就沒有第三種解決方案?
從小到大,對“父母辛苦撫育我成長”的話再熟悉不過,能不能反過來讓父母隨我一起成長?想到這里,我為這個“大膽”的念頭驚奇。
三
“爸爸,你出去找份工作吧。”我說道?!澳惆?0多了,干嗎讓他出去受罪?”媽媽馬上反駁。
工作=受罪?我皺皺眉,這觀念也屬于上世紀。倒是爸爸點了點頭。接下來,他打了一個星期的電話,咨詢的職位有“大師傅”、“汽車修理工”等等。他的普通話很難懂,招聘單位好不容易弄懂之后,卻不耐煩地說:“我們只要50歲以下的人?!?/p>
爸爸沮喪極了。媽媽開始數落我:“他年紀那么大,還要出去受人奚落!”我想,年紀大小其實不是“受罪”的理由。我來北京時才17歲,也是一次又一次向學校申請,才得到一個“喊電話”的工作。那時候,寢室沒電話,樓長負責接外面的來電。我負責跑上跑下地喊,“×××,下來接電話……”
當我講完當年的工作,爸媽良久不說話。
一個星期之后,爸爸開始學說普通話,一個月后,終于應聘到了一份工作。當天晚上,他問我從家里到西直門怎么走?!靶枰?0分鐘車吧。”我說。媽媽又心疼起來:“太遠了,40分鐘足夠走完新堤全鎮?!?/p>
可是,母親大人,這是北京,“遼闊”得很,我老公每天上班,單一程都要一個半小時,別提雙程了。不知道多少人為40分鐘的車程深覺幸福。
聽完先生的行車路線,爸媽又良久地不說話,此后媽媽買魚買肉、犒勞女婿的頻率明顯提高,“來,吃這個,再嘗嘗那個……”
半個月之后,爸爸開始體會北京的“博大”。
爸爸工作不累,負責看大門,陌生人來了登記,熟人來了點頭。爸爸的憨厚和善良,讓他很快與公司的同事熟起來,沒事就拉家常。爸爸終于知道了身邊許多人比博士后還“?!?,某某的老公住著別墅,開著奔馳,身家千萬;也有人比他女兒“弱”得多,大學畢業若干年后還吃住在父母家……
“和人比吧,有時你會恨不能鉆洞里去,有時又會覺得自己乍活在天上。管別人干什么?自己過得滿意就夠了?!卑职值母锌?,讓媽媽良久不說話。
一個月之后,爸爸拿到工資,才700塊,但他卻神氣十足,給媽媽買了水果,給我買了條裙子,還給我老公買了一雙鞋。他自豪地讓女婿試鞋,那眉飛色舞的表情,我已經多年沒見過。
老爸真牛,我由衷地說。
四
人老了最需要什么?我常常問自己。是衣食無憂的安全感?是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是頤指氣使對兒女耳提面命?是一呼百應莫敢不從?
不,爸爸需要的不是這些。他失意多年,需要一份工作重新找回自信;他是“鄉下人”,對北京充滿好奇卻苦于缺乏“進入”的途徑;他還需要男人的權威,但沒有收入又讓他少了基本的權威……一份工作解決了上述問題。工作能讓人下地獄也能讓人上天堂,是受罪也是享受。
而最讓我們受益的是,我們不再被視作“敗家子”、“嬌氣包”,外面“奇形怪狀”的年輕人多了去了……
“他總算了解了我們是正經人?!崩瞎臀艺f。
是啊!子女對父母的愛有許多種表達方式,當你讓父母隨你一起成長,與你新鮮的脈搏同步,那你就為“愛”字找到了答案。
(王余余薦自《青年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