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座廠房拔地而起,養殖池魚蝦暢游,一望無際的鹽田銀光閃閃,無數座鹽坨堆集如山,到處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昔日東營人印象中的“北大荒”,如今已被打造成日產斗金的海水養殖與海洋化工產業平臺。
山東省東營市河口區東、北部兩面環海,沿海擁有豐富的鹵水、石油、天然氣等自然資源,適宜開發的灘涂、鹽堿地也十分廣闊,但多年來,生產方式僅局限于低水平的養蝦、曬鹽。養殖業尤其是鹵蟲養殖的迅猛發展,出現了高鹵度海水近海排放形成污染的問題,這將直接影響淺海護養和灘涂養殖業的發展。為節約有限資源,減少浪費,保護環境,“既要金山銀灘,也要碧海藍天”,河口區提出了“建設生態區”戰略,跳出產業單一的小圈子,在資源重復利用上做文章,著力建設循環經濟產業鏈。
為此,河口區立足現有灘涂資源,按照“方便生產,就近搭配,集約使用”的原則,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資源整合的重點來抓,立足提高鹽業綜合經濟效益,加快鹽化工業發展步伐,重點發展海洋化工、氯堿化工和精細化工業。在海洋化工上,大力開發溴、鉀、鎂等系列鹽化工產品,并向下游產品、關聯產品開發延伸,拉長產業鏈條,不斷提高產品科技含量,努力提高鹽化工產品在鹽業經濟中的比重;在氯堿化工上,依托鑫大地化工有限公司新上一年產60萬噸規模的氯堿化工廠,不斷壯大氯堿化工實力;在精細化工上,以溴素為原料,開發生產溴無機鹽、阻燃劑、制冷劑、醫藥中間體、染料中間體等高附加值產品。另一方面,在搞好傳統魚、蝦、貝等產品養殖的基礎上,推廣豐年蟲卵、海參、海蜇、大鯪鲆等優質高效品種。目前,已有9家鹽及鹽化工企業落戶河口區,年內規模開發面積可望達到2萬公頃。
引進東營鑫大地化工有限公司、實施“綠色產業鏈”計劃是河口區重新定位沿海經濟、科學規劃發展的成功范例。在鹽堿灘上引入海水,先用海水進行養殖,然后對養殖后排出的中度鹵水、飽和鹵水,進一步進行開發利用,提取溴素,曬制原鹽,再將曬鹽后排出的苦鹵進行回收加工氯化鎂等化工產品,最終實現零排放,達到最大限度利用資源,最大限度降低生產成本,實現可持續發展。這個過程,被業內人士稱為“綠色產業鏈”。通過資源的循環利用,既實現了環保效益又把生產成本降至最小值。如今河口人在廣袤的鹽堿灘上,開創一條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有機統一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圓了資源循環之夢。
東營鑫大地化工有限公司是河口區發展循環經濟的“航母”企業之一,計劃3年內投資3.1億元,建成一個集海水養殖、原鹽生產、鹽化工為一體的生態海洋化工企業。2004年,年產1000噸溴素和20萬噸原鹽、年創產值達5000萬元的一期工程建成投產。在此基礎上,河口區充分發揮當地資源優勢,擴大原鹽和溴素生產規模,增上鹽化工項目,力爭5年內達到年產原鹽200萬噸、溴素7000噸、氯堿100萬噸的生產規模,把河口建成東營市最大的海洋化工、海鹽生產基地。
目前,以東營鑫大地化工有限公司為龍頭的一條綠色產業鏈已成雛形,低度海水養殖、中度鹵水提溴、飽和鹵水制鹽、曬鹽后的鹵水進行鉀、鎂產品的提取與加工……業內專家認為,河口區初步形成的這種資源鏈條越長,企業就會越能夠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最大限度、最大規模地推進化工過程綠色化,消除海洋污染,實現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三贏。海水“一水多用”的生產模式雖然不是河口區的首創,但是河口人卻能真實地感受到,海水在這里最終變成了水產品和化工產品,而且無廢渣、廢水、廢氣的污染,真正還給了大海以蔚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