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間,浙江溫州府平陽縣令黃梅,貪臟斂財(cái),為非作歹,百姓痛恨非常。溫州知府接到群眾密告后,因?yàn)椴恢S梅有浙江巡撫做他的靠山,就向朝廷參奏了一本。設(shè)想到,不但沒有扳倒黃梅,自己反被巡撫訓(xùn)斥一頓。以后,黃梅更加窮兇極惡,變本加利,百姓都敢怒不敢言。
平陽縣里有個秀才陳光鑒,為人正派,愛伸張正義。他想,既然巡撫是他的靠山,若能繞過巡撫這個門檻,不就能告倒他嗎?
這一年,乾隆皇帝派左都御史竇光鼎,到浙江主持鄉(xiāng)試。陳光鑒正巧參加考試,他知道竇大人公正廉明,嫉惡如仇,決定犧牲自己這次仕途機(jī)會,在試卷上揭發(fā)貪官黃梅。他接到試卷后,沒有按文題去做文章,而是把“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兩句名詩,改寫成“黃梅時節(jié)家家苦,青草池塘處處冤”。為了引人注目,還把“苦”和“冤”兩個字放大了一倍,突出寫在考卷上,卷尾還注明“平陽縣考生”五個字。
竇光鼎圈卷時,發(fā)現(xiàn)了這張“有苦有冤”,又有地址的考卷,使他知道了平陽縣百姓的意愿。他那愛民如子,嫉惡如仇的性格,使他親自深入平陽縣明查暗訪,查清了貪官種種劣跡,并上奏朝廷,及時懲辦了黃梅。平陽百姓無不拍手稱快,感謝竇光鼎,而陳光鑒用考卷揭發(fā)貪官的壯舉,也被人傳為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