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河南省新野縣縣城南端1.5公里處的城郊鄉張營村,擁有126.7公頃耕地,5年前蔬菜種植面積不足20公頃,如今發展到90公頃,復種指數333公頃多,精細菜與大路菜的種植比例由過去的3∶7調為7∶3,人均純收入由過去的1650元遞增到2460元。
張營村是多年的傳統蔬菜種植村,雖然當地有得天獨厚的土壤和水利條件,但村民僅種植大路菜換取幾個小錢。由于種植面積不大,結構單一,制約著村民的經濟收入。1999年,村支書張云平和村委主任張信立每人訂了一份《農村百事通》雜志,他們按照雜志上介紹的“反季節蔬菜種植管理技術”,在自己的責任田里建起了兩座琴弦式日光溫室和0.1公頃地的塑料弓棚,種植反季節黃瓜、番茄、荊芥。有人嘲笑他們:“四月八打楝花,四月九黃瓜妞;可從沒見過雪花飄飄吃黃瓜,像他們這樣瞎擺弄,準要撞得頭碰血流。”張云平、張信立對嘲笑置至不理,他們心想,科學是第一生產力,要掙大錢得靠科學。
張云平和張信立通過精心管理,黑葫蘆苗嫁接津研黃瓜苗,在日光溫室種植一舉成功。333.5平方米(半畝)地僅一季黃瓜產量即高達8000公斤,純收入7500元。全村的人震驚了,男女老少對他們刮目相看。年近80歲的齊祥平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說:“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流傳下來的民諺不靈啦,這真是神喲!”
2000年城郊鄉把張云平和張信立種菜致富的事跡在全鄉推廣,掀起了推廣設施蔬菜的高潮。張營村建起溫室、弓棚、輕質骨架大棚100多個。他們以《農村百事通》中介紹的葫蘆苗與黃瓜苗進行嫁接的技術為教材,先后舉辦嫁接技術培訓班12場次,使村里的張德頂、張建勝、張新德等8個種植戶全部掌握了這項技術,一季黃瓜667平方米產量達1.2萬公斤,上市期由過去的45天延長到90天。這年冬季,寒流襲擊,陰霧連綿,光照期縮短,造成霜霉病、猝倒病蔓延。他們經過幾天的觀察,采用《農村百事通》種植園地介紹的方法:“白天溫室內的溫度保持在12℃,菜苗不會凍死,但停止生長。溫室在8℃以下,菜苗會被凍死……這種情況下可在一個長度45米、跨度8米的溫室內每隔5米按照行距放上兩個無煙木炭火盆,照樣可使溫室內增溫至20℃左右。”這種方法在全村推廣后又在全鄉擴大推廣面,解決了寒凍、霜期、光照期短的問題。
為了使菜農能學到真正的實用技術,張云平和張信立從2002年以來動員村組干部和種菜能手共訂《農村百事通》30多份,讓他們通過讀《農村百事通》、用《農村百事通》掌握技術,確保高產。
情注綠色,依靠科技發家,依靠《農村百事通》帶富一方,是張云平和張信立的工作目標。在成績面前他們沒有自滿自足,他們仍將以《農村百事通》作為提高農民科技素質的教材,帶動村民走向富裕、奔入小康。(河南 齊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