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稅費改革后,提留統籌被取消,“村官”也被“斷奶”,農業稅逐步減免,“村官”將不再是“催糧官”。那么,村干部將如何執政?歲末年尾,帶著“村官”在新形勢下怎樣提升執政能力的問題,筆者走進了銅梁縣的鄉村。
帶出個養豬狀元村
平灘鎮的一個逢場日,距場鎮10公里外的香水村一大早就熱鬧起來了,兩輛大卡車停在村口的公路上,村民們你來我往,把一頭頭膘肥體壯的肥豬往車上抬。
村支部書記高金云當天賣了6頭肥豬。他說:“今年村民采用科學養豬法,1-9月已出槽肥豬5400頭,現存欄4839頭,全村1500余人,人平養豬已達6頭以上?!毕闼逡赃@一養豬規模坐上了全縣“養豬狀元村”的交椅。
“村看村,戶看戶,村民看干部。村民養豬,真是靠干部帶起來的??!”聯系該村的鎮干部李升泉告訴筆者。香水村各方面條件較差,曾經是個名副其實的“空殼村”,農村稅費改革之初,村干部曾因看不到經濟發展希望而集體辭職。鎮里及時調整村班子,幫他們理清思路。經過苦苦思索,村干部決心帶領群眾發展生豬。2003年以來,村干部人人立下“軍令狀”,自費外出求取“養豬經”,并在自家試驗。村支書高金云到了鄰近縣一個養豬場當起了“臥底”,“遙控”老婆一次喂養了13頭豬。結果高金云家的13頭豬3個月就出欄了,獲利3000多元。村干部匯編了《科學養豬技術要點》小冊子,結合各自養豬的實際,辦起了養豬培訓班,在村民中引起轟動。頭炮打響后,村里趁熱打鐵,請來畜牧公司和飼料公司的人,連續舉辦4期培訓班。村民的熱情上來了,村干部又挨家挨戶上門指點迷津。很快,全村大部分村民掌握了省時、省工、省心、省料的科學養豬技術要領。
村支部又多次與飼料公司聯系,邀請飼料公司在村里建立直銷點,讓群眾既方便購買,又可在每頭豬的育肥成本上節?。玻霸?/p>
村里出槽的肥豬逐漸增多,村支部又與販運戶達成協議,每月直接將汽車開進村里統一收購。
“人還是那些人,圈還是那些圈,養豬的效益卻有了天壤之別?!笨粗迕駭抵豁骋豁硩湫碌拟n票,高金云在一旁笑得很開心。
“跑”出個紙業基地村
“浙江有富陽(以紙業著稱),重慶有銅梁?!被⒎彐傸h委書記杜錦興說,“我們提高村干部的執政能力,不是好大喜功,而是以事實說話。近些年,我們和石嶺村村干部一道,已跑出了個紙業基地?!?/p>
石嶺村緊鄰虎峰場鎮,從2002年以來,該村已通過出租土地經營權等方式,從縣外引進3家造紙企業,目前產值已達數千萬元。村民出租土地經營權每年每畝獲300公斤稻谷的補償,40多名村民進廠務工,人月均收入超過600元。
說石嶺村的紙業是村干部“跑”出來的,那可是一點不假。2002年初,當幾個村干部得知沙坪壩區一長期經營紙箱廠的業主欲投資建紙廠的消息,便主動找上門去,折騰了幾個來回后,終于與業主達成意向性協議。
這事最終由鎮里拍了板,村組干部迅速落實。他們首先召開黨小組會議,還算順利地在黨員中統一了思想。但在召開村民會議時,會場卻炸開了鍋。5組村民蘇超模首先發難:“搞工業對我們有啥好處?(上個世紀)80年代的時候,不是辦了磚廠么,我們得到啥子好處了?還不是你們干部幾爺子擺了本爛賬收場?”不少村民紛紛附和:“土地占了,我們還不都喝西北風去?”
村民的想法是實在的。然而,興工富民的思路也是無庸置疑的。為什么明明是好事一樁,村民卻如此“不買賬”?村干部思來想去,最終認為癥結在于村民對村干部失去了信任,對村干部的能力產生了懷疑。
必須首先轉變村干部的作風?!坝袉栴}查問題,沒問題講道理”,“兩委”立即組織村民代表檢查歷年賬務,將檢查結果公布上墻,并在村民會議上澄清事實。針對村民對土地經營權出租后沒了口糧的擔心,村支部書記楊建遠拍胸脯保證:“愿意種地的,我們一定幫他調出地來。這次建廠,我家的承包地一寸也占不到,但是我愿意全部讓給要地種的農戶?!贝逦瘯魅侮惷鳚?、組長蘇昌聘等黨員干部也毅然作出這樣的承諾。
躁動的村民終于沉默了。村干部再分頭行動,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村民蘇超模一直持反對意見,楊建遠就不厭其煩,一直“盯”住他不放,數次上門談心。
業主進場時恰值隆冬季節,天氣惡劣,對施工進度影響很大。村干部夜以繼日泡在工地上,前后50多天,卻沒有人得過一分錢的報酬。村干部的無私奉獻讓村民們看在眼里、記在心上。如今,在紙廠務工的村民蘇昌后告訴筆者:“以前,我也是個‘叫雞公’,不贊成搞工業,現在,我總是對干部說,有多少工廠,盡量引到我們村來。有了企業,不說別的,總比在外頭下力強嘛!”
舞出“龍頭”經濟村
有“中華第一龍”美譽的銅梁龍舞,有一個品種叫“火龍”。高樓鎮的“火龍”,聲名遠播。
“去年前幾個月,高樓火龍通過演出已掙了200多萬元,舞龍收入已占了全鎮農業純收入的20%。在鎮里的統一協調下,舞活這一‘龍頭’產業的,就是我們各村的村干部?!备邩擎傸h委書記何川對筆者說。目前,以各村黨支部為主體,高樓鎮組建了14支火龍龍舞表演隊,村干部擔任隊長,負責組織訓練、表演,同時也是龍舞隊員。舞龍所得,60%作為隊員的勞務收入,40%留作村集體積累。
向永倫是高樓鎮大橋村村委會主任。自從村里組建龍舞隊以來,他便一直帶領幾十名農民兄弟扛著“火龍”,走南闖北,在全國各地巡回演出。他說,龍舞隊的每一個主力隊員,一年大約有兩三個月時間在外演出,每人可掙到5000-6000元。看到弟兄們腰包鼓起來了,當“村官”的也臉上有光。最重要的是,外出舞龍開闊了眼界,增長了見識,有個什么項目,大家都容易接受,還能幫忙拿個主意。有一次,龍舞隊到了四川省三臺縣,一路上見到成片的桑樹,大家暗自稱奇。此后,大家取得真經,一家伙弄了400多萬株良種桑苗回村種植,當年全村出售桑苗增收30多萬元。如今,向永倫又對養鴨有了“感覺”,自家喂養起200多只蛋鴨,年家庭收入超過兩萬元。在他的帶動下,全村陸續成長起10多戶養鴨大戶。
幾年走南闖北,村民都說向永倫變了:一向沉默的他變得能說會道,膽識有了,帶領村民致富的本事也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