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為貴。”這話是孔子說的,兩千多年了。孔子的原話是:“禮之用,和為貴。”這里的“和”就是“和諧”——“和”者,和睦也;“諧”者,協調也。可見在孔子時代,人們對和諧社會的真諦就有很深的認識了。
從社會成員之間關系的層面說,和諧社會,就是讓社會各成員之間的關系融洽、協調,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幫助。
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要使社會更加和諧,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四中全會據此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重要概念。這一概念的提出,使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由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和先進文化這樣的三位一體,擴展為包括構建和諧社會在內的四位一體。這體現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一個非常關鍵的發展時期后的新要求。2003年,我國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根據國際經驗,人均GDP從1000美元到3000美元這一時期,往往是社會經濟結構發生劇烈變化,社會利益矛盾不斷增加,社會穩定問題非常突出的時期。處于這一時期的發展中國家,可能有兩種前途:一是進入“黃金發展時期”,因為順利實現了經濟社會結構轉型,順利實現了工業化和現代化;二是進入“矛盾凸顯時期”,因為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各種經濟社會矛盾大量產生卻不能處理好而使矛盾更加激化,經濟社會發展停滯不前,甚至引發社會動蕩和倒退,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拉美現象”。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已成為我們避免“拉美現象”、爭取“黃金發展時期”的必由之路。
然而通往和諧社會的道路并不平坦。辯證法告訴我們,我們周圍的世界和所處的社會都是矛盾的統一體,沒有矛盾的存在,離開矛盾的統一,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不可能發展進步;而和諧就是矛盾著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達到統一、協調、調和。
“禮之用,和為貴……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實現社會的和諧,孔子出的主意是“以禮節之”,應該說,這一藥方并沒有錯,然而在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時代,構建和諧社會只能是空中樓閣。社會主義消滅了剝削階級,雖然鏟除了構建和諧社會的最大路障,但構建和諧社會之路并非一帆風順,一個最大的挑戰就是必須“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四中全會《決定》語)。新中國成立56年的歷史經驗證明:能否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對于增進社會的和諧穩定至關重要。什么時候,我們能夠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社會就會和諧發展;什么時候,我們不能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社會就會陷入混亂。當前,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機遇期。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各種社會矛盾日益凸顯,社會利益關系錯綜復雜。不同利益群體、不同社會階層、不同社會成員的具體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差別越來越大,利益矛盾越來越突出。這些矛盾糾紛和利益沖突甚至在某些時空范圍內可能會大量存在,甚至還可能會在特定的條件下激化,近年國內出現的一些集訪事件和突發性群體事件就是例證。
有了矛盾糾紛并不可怕,矛盾糾紛產生了,關鍵是盡快化解,防止矛盾激化。因此我們呼喚一雙雙善解矛盾的巧手。
我們欣喜地發現,在我市城鄉基層,就有無數雙善解千千結的巧手,這一雙雙巧手解開了一團團亂麻般的糾紛,繪就了一幅幅和諧的畫卷:豐都縣湛普鎮白水村依靠道德評議化解了大量糾紛;忠縣白橋溪社區發動群眾解疙瘩,讓新老居民從水火不容到和睦相處;沙坪壩黃桷灣社區“發明”的吃頓“百家宴”解開千千結的妙招,打開了居民封閉的心扉;大渡口區新山村第一社區利用“網上黨支部”,給居民搭建起一個實實在在的交流平臺;開縣厚壩鎮人民調解員廖桂林的感受,說明人民調解對于化解基層矛盾糾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奉節縣公平鎮公平村的變化,更說明構建和諧社會確實離不開基層干部那一雙雙巧手。
這些來自基層的實踐證明,只要我們有一雙善解千千結的巧手,就不怕化解不了矛盾:矛盾冰雪消融,和諧水到渠成。
萬丈高樓平地起。如果說和諧社會是一座高樓大廈,那么化解基層——“和諧社會大廈”的地“基”之“層”——矛盾糾紛,就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奠基工作。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因此,這些來自基層的經驗,才顯得十分珍貴。但愿這些巧手的經驗能給更多的人以啟發。如果每一個地方都是一幅和諧的畫卷,組合起來,不就是一幅和諧社會的風景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