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產被盜派出所民警是否不作為
讀者反映:
石柱縣西沱鎮獨門嘴村譚曉志讀者來信反映:2002年7月8日上午,其妻潘正梅到西沱鎮趕集,只留下12歲的兒子看家,家中600元現金被盜,疑是本組一村民所為,于是到西沱鎮派出所報案,但該所民警不作為,財產至今沒歸還。
(石柱縣西沱鎮獨門嘴村譚曉志)
調查處理:
本刊將該讀者來信轉給石柱縣公安局。該局高度重視,立即進行了調查,并在最近回函本刊編輯部:2002年7月8日,潘正梅到刑警二中隊報案,稱當日上午,自己小兒子看家,他外出回家時見門被人反鎖,疑有強盜,急忙去附近喊人,幾分鐘后,本組村民黎萬華趕到,發現本組一個綽號叫“聾二”的聾啞人譚在軍在現場附近,兩人一追他就跑掉了,后潘正梅家發現家中衣柜內的現金700元被盜,遂懷疑是譚在軍所為,并稱譚在軍可能在西沱街上。
接到報案后,刑警二中隊和西沱派出所立即組織王金華等民警到西沱鎮街上尋找譚在軍至中午12時無果。后于當日中午12時30分,潘正梅和譚大志(潘丈夫的哥哥)等人在西沱街上朱太吉家茶館將譚在軍找到后扭送到派出所,并稱在扭送途中從譚在軍身上搜出現金564.50元,也一并交給了派出所,故此,潘認為她家被盜的現金就是譚在軍所為。
然而,派出所經過調查,無法認定是譚在軍所為。一是譚在軍又聾又啞,從未進過聾啞學校,不懂啞語,無法審查;二是問譚在軍身上的錢從何而來,經他父親翻譯稱是他自己打牌贏的;三是經調查,黎萬華趕到現場時,見譚是站在離現場約10多米遠的小路上,并非潘正梅所說是從她家的大門沖出來;四是潘開始報案時稱被盜700元,之后在譚身上搜出的則是564.50元,公安機關在找她調查時才又改口為600元。因此,無證據證明是譚在軍作案。為慎重起見,防止冤假錯案,由辦案人員、辦案單位領導、縣局法制科和縣局分管法制工作的領導共同研究,根據有關法律規定,認定此案無證據證明是譚在軍所為,故從譚身上搜出的錢不能歸潘正梅所有,應如數歸還譚在軍。西沱鎮派出所接到報案后,積極開展了工作,不存在不作為。
(石柱縣公安局)
涪江河潼南縣桂林鎮大壩村段危巖為何難治理
讀者反映:
潼南縣桂林鎮大壩村讀者來信反映:大壩村是潼南縣三塊石電站的所在地,電站建成后,給全縣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好處。但由于缺乏相應的配套措施,堵江截流后,25年的時間里,河床向居民區推移了400多米,而且把一段緩形斜面沖刷成一段長1.5公里、高13米的直角形危巖,現在的危巖距村民房子不到5米,一旦暴發洪水,可能引發慘案,因此呼吁治理危巖。
(潼南縣桂林鎮大壩村部分村民)
調查處理:
收到本刊轉交的讀者來信后,潼南縣桂林鎮政府庚即派人進行了深入調查,并在最近將調查處理結果回函本刊編輯部:由于自然原因,大壩村1、3、4組地理位置略低于江對岸。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開始,特別是1981年特大洪災過后,涪江的水勢開始朝該村偏向下流,每年汛期沖走一部分沙質土地,使該村組耕地逐漸被流水蠶食,在20多年的時間里,逐漸形成一個回水沱,加寬了500米左右的河床,使河流改道,從新沖刷出的河床上流淌而過,從而也逐漸形成了目前的一段長800米、高1-13米的危巖段。
桂林鎮歷屆黨委、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大量種植了各種樹木和草皮等防護物,但效果不是很好。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防護林區的形成需要多年的培植和愛護,短時間內很難成規模;二是鎮財政困難,綜合治理捉襟見肘;三是少數村民不自覺維護,擅自將荒地開墾出來種菜,屢禁不止。尤其是2003年以來,該段危巖垮塌現象更為嚴重。鎮黨委、政府成立了綜合治理領導小組,多次進行實地勘查,得出垮巖的主要原因是:每年的洪水先把危巖底部沖刷淘空,然后危巖上部5-10米處斷裂垮塌,造成水土大量流失。要徹底解決此處危巖垮塌問題,需對該危巖段進行綜合治理,修筑一條長800米、高7-8米、寬2-4米的防護堤,還要整修河道、培植防護林區、搬拆遷基礎設施和危房戶。經縣農機水電局測算,需要整治資金共4000萬元。這對于只有3.4萬人口的桂林鎮來說,財政上是無法辦到的。目前,經鎮黨委、政府多方努力,市國土局已出資20萬元,由縣農機水利局牽頭,在該危巖底部壘起了一條長800米、高2.5米、寬3米的擋水墻,并于去年汛期來臨之前全部竣工,從而保證了去年汛期危巖沒再垮塌。同時,鎮黨委、政府做了大量宣傳教育和搬遷建筑物等工作。一是修建擋水墻時做了大量的準備、動員和協調工作;二是對危巖區的電桿、電線和變壓器等基礎設施進行了搬遷;三是目前正在對危巖區的13戶危房戶進行搬遷;四是對危巖斷層面種植了大量的樹木等防護物;五是成立了值班制度和危巖監測點。
來信中群眾提到的情況,基本屬實,但有幾處與事實不符:一是反映該危巖的產生是由于1979年修建人工運河和發電站后造成的,與事實不符,實際上人工運河建成后,對減少涪江流水量和水土流失是有利的;二是危巖段全長1500米的說法,也與事實不符,這段危巖段實際長度是800米左右;三是該村耕地流失達1000多畝的說法也與事實不符,實際流失是200畝左右。
(潼南縣桂林鎮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