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來喲,這個菜好吃!”“來來來,我們幾個正好坐一桌!”……一壩子人,幾十張桌子,熱氣騰騰的飯菜,哪家在擺喜宴吧?
“這是我們小區的‘百家宴’!”沙坪壩區小龍坎街道黃桷灣社區工作人員朱賢文一說起這事,就樂呵呵的,“今年春節,規模還要搞大點,大家早就盼著坐席了!”
“百家宴”,就是各家出兩個菜,擺在一起吃。這在城市社區,不能不說是件新鮮事兒。然而朱賢文告訴記者,黃桷灣社區逢年過節辦“百家宴”,已有兩三年了。
黃桷灣社區緊鄰平頂山文化公園,共有1300多戶人家,社區內有市傳染病醫院家屬樓、華亞紙業家屬院等單位小區,還有很大一部分是拆遷居民安置區。在單位家屬區還好一點,至少大部分居民彼此都認識,但因為同在一個單位,一些居民在工作上受了氣,下了班就在小區出氣,指桑罵槐;而在拆遷戶安置區,由于居民來自四面八方,你不認識我,我不認識你,大家都是關起門來過日子,雖然大吵大鬧的事兒不多見,但也是冷冷清清的。
朱賢文的辦公桌里收藏著兩份《保證書》,是某單位居民樓里的兩個住戶寫來的。
說起這兩家人,很多居民都曉得。兩家都是住的底樓,可謂親密的鄰居。有一天,其中一家人放在陽臺上的東西不見了,左想右想,把懷疑的目光投向了鄰居;自認“沒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的另一家自然很不服氣。再加上兩家的當家人同在一個單位,工作中難免有些磕磕碰碰,一來二去,就為了這么點小事,兩家人從“冷戰”到“熱戰”,最后從互相謾罵發展到拳腳相加,“戰爭”逐漸升級,連在大街上見了面,都要互相“呸”一口。
“這類事情還不少,住樓下的嫌樓上響動太大呀,哪家搞裝修影響了隔壁鄰居的利益呀……都成了引發各種‘冷戰’、‘熱戰’的導火索。”說起社區的“雞毛蒜皮”事,朱賢文直擺腦殼。怎么才能把社區變成一個溫暖的大家庭,讓大家互相體諒、和睦相處?
辦法都是人想出來的。朱賢文和社區一班人想出了辦“百家宴”的招。2002年春節,經社區干部一發動,社區辦公室所在的那個院落頓時熱鬧起來。居民們分別在自家廚房做好一兩樣拿手菜,往擺在院子里的十幾張桌子上一放,大家歡歡喜喜圍坐在一起,“百家宴”開席啰!平時只打過照面的、有點頭之交的、彼此不認識的,都來了,一上席桌,就跟一家人一樣,家庭主婦們切磋烹飪技藝,老人們噓寒問暖,各家的當家人彼此敬酒,你給我夾一箸菜,我給他舀一瓢湯……一頓飯吃下來,不熟悉變熟悉了,生分的變親熱了。
第一頓“百家宴”辦成功后,以后逢年過節,整個小區都擺開了“百家宴”。
“百家宴”帶動的還有周末舞會,節假日聯歡會,娃娃培訓班……居民們漸漸地產生了一種歸屬感。朱賢文說,從此以后,社區居民有了矛盾,都愿意主動到社區辦公室來訴說,讓“社區管家”來當調解人,處理他們的糾紛。
受小區越來越濃的和諧氣氛影響,前面提到的那兩家人坐不住了,他們不約而同地找到社區居委會干部,不好意思地表示想請他們當中間人,解開他們之間越纏越緊的結。
不怕結解不開,就怕你不來。社區干部趁熱打鐵,一次又一次地開導、勸說后,兩家人不但和好如初,還給社區干部遞交了《保證書》,保證和睦相處,不破壞小區的和諧氛圍。
前不久,住在社區辦公室所在院落的黃龍華老人在附近公路上摔倒了,幾個剛巧路過的小區居民認出了老人,急急忙忙到社區辦公室報信、送醫院,老人撿回一條命。
現在的黃桷灣社區,已成了一個溫馨和諧的港灣,雖然居民們有時還會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扯皮,但因為有了“百家宴”,和諧已經成為主旋律。
點評:一頓“百家宴”,解開千千結。黃桷灣社區的這一招實在是妙。在城市社區,雖然門對門、墻挨墻,但很多居民都是“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表面上平平靜靜,居民之間似乎還能和睦相處,但其實是和而不諧、和而不樂!對于城市社區而言,構建和諧社會,最重要的是要像黃桷灣社區一樣,想辦法讓居民們敞開冰冷的防盜門,敞開封閉的心扉,把社區變成一個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