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CL集團董事長李東生最近有點煩。8月31日,TCL集團(000100,SZ)公布半年報,因2004年收購的湯姆遜及阿爾卡特業務均呈虧損,集團總虧損6.9億元,凈利潤同比下降285.5%。李東生說:“現在是TCL最困難的時候,但我預計明年將會扭虧。”
在今年9月9日,李東生以每股0.37元的均價,增持1853萬股TCL通訊(2618,HK);同時減持400萬股TCL多媒體(1070,HK)。綜合來看,李東生把資金從左手到右手的過程中,又投入現金300萬港幣。
李東生的行為,是否代表了他對手機業務的一種決心呢?事實上,TCL旗下的手機部門早已成為李東生的心病。李曾公開表示: “手機部門是我目前感到最為頭痛的業務。”李東生開出藥方:首先為降低開發成本,TCL計劃將把位于法國的研發中心轉移到中國內地;同時今年下半年推出30款新品手機;公司擁有阿爾卡特在2G和2.5G的專利,將為進入歐美市場掃清障礙。
國內手機廠商的全行業虧損,是李東生不愿意看到的景象。波導、TCL、夏新、康佳組成的第一軍團全軍覆沒。TCL上半年手機銷售483萬部,同比上升10%,但由于國內手機行業整體利潤下降,TCL上半年國內銷售191萬部,同比下降57%。面對年初訂立的2000萬臺銷售目標,TCL上半年在國內基本處于清理渠道存貨狀態。
國產手機商決策前盲目的樂觀湮沒了戰略思考的理智,他們看到的只是短期市場機會。國產手機市場份額曾一度可觀(2002年、2003年拿下接近六成的中國市場),但由于沒有核心技術和品牌創新乏力,多為低端市場,口碑也不如國際品牌。國內手機業并不存在嚴格意義的制造廠商,只是具備生產能力的組裝廠。手機銷售成為渠道和分銷的游戲。
2005年春節前后,中國手機市場由準入制改為核準制,客觀上造成了50多家的手機廠商拼搶和競相壓價,此外,跨國公司也開始推出超低價機型,打入三、四級城市乃至農村。
國產手機渠道費用高居不下,吞噬了很大一部分利潤。由于沒有后續利潤支持,國產手機先是供應鏈危機,緊接著又因為研發資金投入不足,使新品無以為繼。當洋品牌推出新品一個月后,國產手機柜臺依然是老面孔。于是洋品牌便價格跳水,國產手機噩夢開始。
李東生被認為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實用主義者,他通過不斷地學習體會和經驗積累,而不是單憑熱情或是固執來運轉公司。最近TCL手機在東南亞攻城略地,已占據泰國市場近10%的份額。其海外業務已輻射至20多個國家和地區。此外TCL與飛利浦合作,將在中歐推出首款3G手機。據未經審計的2005年8月銷量數據顯示,TCL手機國內銷量22.8萬部,國外銷量49.4萬部。而去年同期的數字是38.4萬和6.8萬。可見海外手機市場已經成為搶眼的增長點。
對于目前的困境,李東生認為是自己低估了國際化的困難。2004年年末,在靠業績說話的TCL,李東生就借口并購阿爾卡特一案,因為布置缺乏周密部署導致巨額虧損,以此為由開除了萬明堅。如今,該部門依然虧損。
李東生不止一次面臨職業生涯的困難和黑暗,這一次他如何度過“職業生涯中最大的考驗”?只有從市場中去尋找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