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開復從微軟亞洲研究院跳槽到Google中國區總裁,于是微軟和Google在法庭上打律師戰,法庭下打口水戰。
美國,2005年9月13日,華盛頓州國王縣法官作出初裁:李開復可以立即為Google工作,但工作范圍受到一定限制。允許李在Google中國研究中心招募員工,并可以為Google提供一般性和非技術性建議。裁決之后,微軟、Google、李開復都表示自己是贏家。
“最多三個月,官司就會以一種皆大歡喜的結局收場。”這是周鴻的預測。在對判決表示滿意的同時,微軟也表達了與Google和解的愿望。
微軟首席律師Brad Smith表示,如果Google和李能在明年7月前(即競業禁止協議失效時)一直遵守法庭的裁決,微軟愿意結束本案的所有訴訟。對此,Google稱沒有收到來自微軟的任何消息,“但如果他們希望談判,我們非常樂意聽聽他們的價碼。”其律師說。
微軟與Google遲早會有大的正面沖突。李開復陷入漩渦只是一個導火索。如果這次不是李開復,遲早會出現李開復式的導火索。
微軟:贏家的失敗
從微軟的角度分析,最好的結果是法院禁止李開復跳槽,讓Google竹籃打水一場空,再把李開復搞臭;中間的結果是李開復上任后無所作為讓Google白花錢;最差的結果是李開復成功跳槽,Google在中國迅速崛起,微軟自身的精英進一步流失
李開復事件已經超出了兩家公司對一位技術人才的爭奪,已經成為PC時代巨人微軟和互聯網時代巨人Google對于未來霸主地位之爭。
目前的局勢,微軟已經逐步落入Google顎中,跟隨其步調一步步越陷越深,對于法庭上的判決則是臉上貼金。實際上,從微軟的巴爾默、蓋茨發怒的那一刻起,微軟就敗了,敗得稀里糊涂。
2004年4月,原微軟中國區總裁唐駿跳槽盛大;2005年8月,微軟中國區副總裁葉偉倫跳槽趨勢科技。除高層之外,微軟在中國的人員流失也非常嚴重,不少人加盟Google。對此,微軟不得不提高在華員工的薪資,并且計劃在2005-2006年度在中國招聘800名新員工,其中300個職位面向應屆畢業生。可見微軟對于人才需求的急迫。
唐駿離開時曾委婉地表示,微軟已經進入了中年,身軀太大反應遲鈍。而李開復指責微軟任命他為全球副總裁,明升暗降(這種級別的人在微軟有一百多位),他在微軟無法施展抱負,是沒錢、沒人、沒權的“三無高管”。
微軟與Google,一邊是軟件業的“巨無霸”,通過操作系統控制了全世界超過90%的用戶電腦,市值達到3000億美元,是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一邊是網絡新貴、股市新寵,上市不到一年就有900億美元。但是微軟作為被動的一方與Google展開口水戰,不僅自毀形象,更使Google達到“與微軟相提并論、平起平坐”的效果。
據說,蓋茨曾對李開復咆哮說: “我們受夠了中國人。”聞聽此事的巴爾默也暴跳如雷,大罵李開復是吃里扒外的小人,指責中國人不守規矩,這些話一經媒體披露,煽動中國公眾對微軟的憤恨。
為了起訴李開復,微軟煞費苦心地出示證據,除了要證明李開復熟知微軟在華計劃以外,微軟甚至恢復了李已經刪除的郵件,來舉證李開復違反競業禁止協議。
“競業禁止”是爭議的焦點,微軟在其總部華盛頓州西雅圖市起訴,因為西雅圖不僅是微軟的老家,而且華盛頓州法律支持競業禁止;而位于加州圣克拉拉縣的Google則在加州圣荷塞法院提起反訴,因為加州法律不支持競業禁止。理論上,公司應該支付競業禁止補償,惠普總裁卡莉被解雇,曾得到了數千萬美元補償。而微軟訴稱李開復年薪已包括該補償,獲法庭支持可能較小。
9月初,麻省理工學院為1500名畢業生舉辦了一個招聘野餐會,幾十家公司現場設立攤位。結果Google前排起了長隊,而微軟攤位卻只有不多的人光顧。
9月22日,微軟急調張亞勤對陣李開復。微妙之處在于,11月即將回國的張亞勤曾經是李開復的老部下。如此看來,微軟手中確實沒有更好的人選。

Google:近乎完美的勝利者
從Google的角度分析,最好的結果是李開復歸順,借助其影響迅速組建團隊,打通中國政府關系,并引來更多高手加盟;中間的結果是李開復任職受限,但一年后即可全面解禁,大打新聞牌,樹立形象;最差的結果是李開復被禁止加盟,或者微軟不聲不響,大事化小
在中國,互聯網及新聞搜索還是被嚴格限制的業務,Google前一階段收購百度失敗,后者近期成功上市,成為在中國市場的勁敵。眼看微軟在政府公關方面逐漸找到門路,獲得商務部的支持。如何打開局面,如何遏制對手?關于“中國區總裁”,Google高層展開了搜索。
搜索是Google的強項,不久前雅虎中國區總裁周鴻和前搜狐COO古永鏹浮出水面。但是經過數月的接觸,兩人都黃了。在休假期間的李開復卻給Google的CEO施密特發了一封電子郵件,委婉地提出“聽說你們將在中國有大的動作,也許我能為此做點什么”。說者有心,聽者有意。2001年加入Google的施密特不僅讓公司員工從300人擴展到2000人,更帶領公司成功上市。此刻正發愁的施密特眼前一亮,李開復的學者形象和不錯的口碑是相當好的人選。
李開復曾就讀于卡內基梅隆大學,獲計算機學博士學位,開發出了世界上第一個“非特定人連續語音識別系統”。在語音識別、人工智能、三維圖形及網絡多媒體等領域很有研究,并成功組建了微軟亞洲研究院。
然而,微軟是個講究實力的地方,也是個非常務實的地方。李開復的成名已經過去十多年了,但是他發明的東西并沒有推到前臺。微軟把李開復調回微軟總部授予虛職,造成尷尬處境——微軟有點猶豫,而李開復也覺得郁悶——這一切施密特很明白。
施密特更明白的是,李開復是一個很好的棋子。他熟悉對手微軟的一切,在學生中有很高聲譽,他不可能連續跳槽。所以Google開出了李開復無法拒絕的條件:1000萬美元。李開復依然選擇離開微軟,即使他2004年年底仍堅稱“微軟是我最后一家任職的公司”。
高手過招,勝負一招見分曉。這個事件中,李開復只是一顆棋子,Google得到了自己理想的人才,最大程度傷到了自己的競爭對手軟肋,也對不聽話的百度構成威脅,同時高薪聘賢的好口碑將迎來更多投奔者——這就是Google的如意算盤(Google的薪水很高,而期權的誘惑更大,股價約300美元,而微軟股價平平,員工無法從股票期權中獲利)。
法庭判決當日,微軟股價下跌1美分,至26.60美元;Google股價攀升5.08美元,至314.82美元,Google隨后宣布將增發新股。
通常情況,增發對于投資者而言并非好消息,但Google增發卻獲得了華爾街的熱烈響應,其股價上漲8%,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投資者對Google未來充滿信心(百度100美元被華爾街認為嚴重高估,致使其暴跌28%,但295美元發新股,被認為恰當)。增發后Google將融資40億美元,使現金儲備達到驚人的70億美元。
李開復:毀譽參半
從李的角度分析,最好的結果是投奔Google,拿1000萬美金,同時咸魚翻身讓日益衰落的聲譽重新堅挺;中間的結果是受到競業禁止限制,無所作為,被當做棋子,用完后束之高閣;最差的結果是出得微軟門進不得Google門,事業前途、個人誠信受損,一蹶不振
李開復是技術型專家,他組建和領導微軟亞洲研究院確有功勞,但是他過于理想化,對于市場和營銷不在行,眼看聲望日下,即將走入下坡路。經過休假期間的上門推銷,從慢車換到了快車,盡管違背了一年前絕不跳槽的諾言,盡管詆毀老東家為人不齒,但是大筆銀子到手,律師費有別人頂著,自己也借機風光了一回,他其實并不吃虧。
自然語言搜索是李開復的強項,卻不是搜索的主流。李開復一直沒有用業績證明自己在經營上的能力。他曾領導200多人的團隊作出很好看的技術,卻沒有換來錢。
正如李開復所言“營銷方面我不擅長做市場,技術方面我不擅長搜索。”像他這樣的全球副總裁在微軟有一百多個。盡管當年李開復創建微軟中國研究院,功勛卓著,但其職業生涯終究止步在了微軟對中國市場的判斷上。2000年調回總部,立刻淹沒在精英堆里。
高層職業經理人行動的時候還要顧及職業操守。李開復事件操作并非完滿。明星經理人當無形價值被用盡、用濫、或令東家感到失控的時候,難免有曲終人散的悲涼。
時間成為謀殺職業經理人的最佳武器,個人口碑十分重要,在約一萬人參與的新浪調查中,51%認為李開復違反競爭協議,49%認為他看中了Google前景及豐厚的待遇。完美的形象受到損失,將是李開復長期而隱性的損失。
作為插曲,不少在外企做高管的中國員工對李開復頗有微詞,中國員工跳槽率高固然有社會因素,但不顧誠信朝秦暮楚的行為也有損于整個行業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