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患直腸癌的特困戶唐世萬住在高筍塘街道望江路19號樓四樓,因沒錢交電費,7月中旬,家里被停電了。住在二樓的共產黨員張尚華得知情況后,主動從自家的電表上接了一對電線,將光明和溫暖送進唐世萬家。這對從二樓牽進四樓的電線,成為萬州區開展萬名黨員“心連心”活動的一個見證。
萬民黨員結“窮親”
“老吳,你好!我來認親戚了!”6月2日下午,家住太白街道青羊宮社區的吳禮平家迎來了一位特殊客人——市委常委、區委書記馬正其。
“馬書記,謝謝你認我這個窮親戚!”吳禮平不好意思地說。“窮不要緊,關鍵是要人窮志不短!”馬正其一邊鼓勵老吳,一邊招呼老吳一家人挨著自己坐下來,并與老吳的母親和小女兒一一打招呼。
“老吳,聽說你在部隊干了多年?”馬正其與老吳聊起了家常。“我曾在部隊服役18年。”49歲的吳禮平說,他從部隊轉業后,與妻子一起被安排到一家企業工作,后因企業破產,妻子退休,他下崗了,現在全家主要靠妻子每月407元退休金維持生活。說起困難,吳禮平發愁地說:“兩個女兒一個讀大學,一個讀高中,每年學費要1萬多元。”
“你們的困難是暫時的,等兩個孩子畢業了,情況就會好轉。”馬正其回過頭來,關切地詢問吳禮平的小女兒,“學習成績怎么樣?”她靦腆地回答:“中等。”“中等也不錯嘛。”馬正其笑著說,“關鍵要有志氣!”他和藹地向她講述了自己中學時期的艱苦生活,鼓勵她發奮圖強。他再三囑托吳禮平,一定要讓孩子順利完成學業。
“既然是親戚了,我們要經常保持聯系,我會常來看望你們。”臨走時,馬正其把準備好的禮物送給老吳,與他緊緊握手。
“感謝黨組織的關心!感謝馬書記!”老吳和愛人激動地說,“雖然現在遇到了一些困難,但我們一定不辜負馬書記的期望,不給黨和政府添麻煩。”
在馬正其“認親”前后,區長吳政隆、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吳明宗、區政協主席洪景明等領導,也都深入各自聯系的幫扶對象家中“認親”。
鐘鼓樓街道吊龍村3組移民冉茂和,上有83歲的母親,下有14歲的弱智女兒,生活十分困難。區長吳政隆主動與他結成“親戚”,資助其2000元,幫他建起了蔬菜大棚。目前,冉茂和已收入5000多元。他逢人便說:“多虧了吳區長這個‘親戚’,要不是他,這么好的大棚我哪里建得起喲!”
領導身先士卒,普通黨員也不甘落后。移民局黨員張惠勝幫助“親戚”陳光林家的故事,就很有代表性。
張惠勝第一次到百安壩街道張家灣社區陳光林家“認親”時,是借助手機的光線上樓的。陳光林下崗后,用安置費向一戶農民買了一套位于四樓的房子,樓梯間沒有燈,連門牌號都沒有。老陳一家三口,每月只有390元收入,女兒初中畢業了,打算報考條件較好的移民學校上海中學。
摸清家底后,張惠勝當場定下3條幫扶計劃。一是保證孩子讀書。他說:“學費你能出多少就出多少,不夠的我來補。”二是在生活上盡量資助陳家,三是幫他聯系一個就業崗位。
沒過幾天,老陳把孩子的成績單送到張惠勝手里。孩子只考了347分,而上海中學的錄取分數線是526.5分,要交14075元擇校費。老陳說:“我最多只能籌到3000元。”
這可把張惠勝難住了。他每月只有1070元工資,愛人是中學教師,小孩讀小學,家里并不寬裕。他只好硬著頭皮找到學校領導,反復陳述老陳的困難,一連跑了7次,學校領導被他的精神感動了,決定與張惠勝一起來幫助這個困難家庭,最后只收了2625元費用。直到辦完入學手續,張惠勝還沒有見過老陳的孩子。他打算在開學前后,帶愛人和女兒到老陳家去看看,商量如何落實另外兩項幫扶計劃。
像張惠勝這樣幫助困難群眾的黨員,在萬州區各級黨組織中都有:在高筍塘街道,退伍軍人彭壘向父親借了100元錢,去看望92歲的王德育老人;在龍都街道九龍村,支部書記吳緒全主動與一個刑滿釋放人員結成“親戚”,幫助他改邪歸正……今年5月以來,萬州區已有1萬多名黨員與困難群眾結成“親戚”。黨員與群眾之間的親情故事,幾乎天天都在上演。
激發黨員愛民情
“先進性教育活動一開始,區委就在探索讓黨員長期受教育、讓群眾長期得實惠的載體。”區委常委、組織部長黃美方說,近年來,萬州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較大成績,但也存在一些不和諧因素,尤其是困難群眾較多。群眾有困難,黨員豈能無動于衷?黨員先進不先進,就看對群眾有沒有感情。“其實絕大多數黨員都是愿意幫助群眾的,比如在今年春節期間,我們組織一些機關黨員慰問困難群眾,效果非常好。”黃美方說,群眾需要幫助,黨員愿意幫助群眾,關鍵是需要一個激發黨員愛民情懷的載體。
萬州區委探索的載體,就是開展萬名黨員“心連心”活動。
5月14日,萬州區委正式下發《關于在全區深入開展萬名黨員“心連心”活動的決定》,要求全區有幫扶能力的黨員與移民特困戶、城市下崗失業困難職工和農村特困戶結對開展“心連心”活動。
5月17日,萬州區委召開動員大會。“廣大黨員要帶著感情下去,與幫扶對象結‘親戚’!”區委副書記黃建國在進行動員部署時動情地說,“群眾是衣食父母。黨員的心中要時刻裝著群眾,把關心群眾的冷暖作為第一要求,把傾聽群眾的呼聲作為第一責任,把幫助群眾的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把解決群眾的困難作為第一理念,用一流的行動影響群眾,靠真實的情感打動群眾。”
“雖然名字叫‘萬名黨員心連心活動’,其實參加活動的黨員遠不止1萬名,全區每一個有幫扶能力的黨員都要參加。”黃美方說,作為先進性教育活動的延伸和深化,“心連心”活動分三個批次啟動:第一批參加先進性教育活動的黨員,從5月中旬開始啟動;第二、三批參加先進性教育活動的黨員,與先進性教育活動同時啟動。
“作為鞏固先進性教育活動成果的長效機制,‘心連心’活動是長期的,參加活動的黨員與幫扶對象的‘親戚’關系也是長期的,甚至是終身的。”黃美方充滿信心地說,“如果我們能夠激發每一個黨員的愛民情懷,讓每一個黨員都真正與群眾心連心,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結親”架起“連心橋”
周家壩街道辦事處共有82名黨員,其中76名有幫扶能力的黨員參加了“心連心”活動。這些黨員不僅盡心盡力地幫助窮“親戚”,還把各自收集到的困難群眾的問題匯總起來。黨工委研究發現,困難群眾第一難就是看病難。于是,街道辦事處與位于轄區內的區中西醫結合醫院聯合到社區進行健康普查,為1萬多戶困難群眾建立了就醫檔案,并發放困難群眾就醫優惠卡,持卡群眾就醫享受系列優惠。這一舉措推出不滿一月,醫院優惠的金額就超過了3萬元。
黨員與群眾心連心,群眾也主動與黨員心連心。
在龍都街道勝利村,身患肺癌的老黨員陳守強最近病情惡化,村黨支部發動黨員為他捐款。沒想到不少群眾也主動捐款,有捐10元的,有捐5角的,有個群眾捐了2.8元。楊大菊、楊德惠、張德貞幾位大姐告訴記者,她們之所以捐款,是因為老陳“像個黨員的樣子”。老陳以前關心群眾,現在病了,群眾都主動關心他。“他痛起來很難受,我們就陪他打麻將,讓他開心。”“大家定了個規矩,如果老陳‘放炮’,我們就不和牌;如果我們‘自摸’,那就說不得了,但贏了他的錢,想方設法都要讓他贏回去。”在病床邊,老陳哭著說:“我入黨40多年,沒做多少工作,沒想到群眾這么理解我,如果今生再有機會,我一定好好為黨工作,報答群眾。”
“心連心”活動,不僅讓群眾得到實惠,讓黨員受到教育,而且成為構建和諧萬州的強勁動力:兩三年沒能搬遷的濱江路90多戶移民,在短短的兩個月時間里,全部搬遷了;持續多年的出租車司機集體上訪等重大信訪案件,基本化解了……而今的萬州,不論是在城市社區還是在農村,有困難群眾的地方,就有黨員,有黨員的地方,就有一個個親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