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先生:
你好!
看了你的信,感慨頗多。其實,你的苦惱也是當今社會相當一部分人內心的困惑。
葉梅在小說《五月飛蛾》中描寫的農村姑娘二妹,因賭氣獨自一人離家到了城里,徘徊一整天找不到親戚,最后坐在路邊。看著車水馬龍的人流,她心想:“為什么在石板坡,方圓幾十里的大山只有幾十戶人家,但隨時都能感覺到人的存在,而在城里卻感覺不到人呢?”
冷漠,是城市中較為典型的心態,雖然人群稠密,可是彼此陌生而疏離,人們沒有時間、沒有興趣,也沒有心情去關心與自己利益無關的人和事,人人如此,造成人人都覺得無比孤獨與惆悵。
現代人的孤獨,不是人際關系、社會關系的缺失——如被拋棄到荒島上的魯濱遜式的孤獨,而是身處繁密的人際交往之中,身居熙熙攘攘社會里的孤獨。在存在的層面,人們熱鬧得很,每天也許要與幾十或數百人打交道;可是,在人生的層面,人人都不關心他人。所以,城市是如此繁華與喧鬧,但城市人的內心卻感到那樣的孤獨。
你在信中講到的困惑,其實是現代人真實生活的一種寫照。當然,就你本人而言,我想除了上面提到的社會層面的影響外,還有你自身因素的影響。
坦率地講,內向的性格和自卑的心理是導致你孤寂的重要原因。相對于外向性格而言,內向性格的人往往不善于與人交往,在參加活動、表達友誼上顯得比較被動,從而影響自己社交活動的開展。自卑心理更是人際交往的大敵,你總是想著自己“既沒當官又沒發財,一無權二無錢”,害怕被人輕視,在與人交往中必然患得患失,裹足不前。其實,社會上也不是人人都這樣功利,而你卻因此將自己封閉起來,失去了與朋友交流的機會,久而久之,結果正如你所說:“朋友,總是越不交往,就越陌生;越陌生,就越找不到交往的必要。”
那么,像你這樣的中年人如何才能擺脫孤寂的困擾呢?在回答你的這個問題前,我先給你講一個真實的故事吧。
我的鄰居趙慧芬本有一個幸福的家庭,兒女成家后,都先后在外面買了房,每周大家都要搞一次家庭聚會,其樂融融。可天有不測風云,去年,丈夫查出患有癌癥,半年后,離她而去。丈夫的去世,給趙慧芬極大打擊。料理后事后,趙慧芬謝絕了兒女的邀請,獨守一座空房。兒女們都有自己的事業,不可能天天陪她。平時,她除了上街買菜,絕大部分時間就呆在家中,看電視打發時間。白天還好過,一到晚上就感到特別孤獨,每天要吃安眠藥才能入睡。后來,她到醫院看病,大夫說她患了憂郁癥。吃了好多藥,也不見效。有一天傍晚,女兒硬拉著她參加了社區組織的舞蹈隊,剛開始,她還扭扭捏捏的。可時間一長,她覺得很有意思,用她的話說,只要一聽到音樂,所有的煩惱都沒有了。沒過多久,她就像換了一個人似的,每天有說有笑,心情愉快,睡覺香甜,藥也不用吃了。
當然,每個人的情況不同,解決的辦法也不同。針對你的困惑和煩惱,我有兩點建議,供你參考:
第一,走出心靈枷鎖,滿腔熱情地投入火熱的生活。生活是美好的,你要好好地體驗生活,融入生活,從中找出樂趣。比如,你可以參加一些公益性、健康型的社區活動,同時培養自己的業余愛好,或下棋、或跳舞、或打牌等,只要健康有益,都要努力去學,從而不斷充實和豐富自己的業余生活。你以前把自己禁錮在孤身獨處的樊籬里,得到的只會是孤獨而絕不會是快樂。就像一滴水,孤獨地滴在石頭上只能嘆息著消失,而匯入大海則可以奔騰不息。
第二,要積極主動地去和他人交往。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一個生活在社會之外的人,同人不發生關系的人,不是動物就是神。”人總是在與他人的聯系、交往中生存和發展的,脫離社會離群索居、天馬行空、獨來獨往是難以想像的。正是有了人際交往,我們的祖先才以群體的強大力量,抵御自然的侵害,獲取生存所必需的基本條件;正是有了人際交往,才有愛情的產生,異性的結合,使人類不斷繁衍和發展;正是有了人際交往,人類才在不斷的協同勞動中擺脫蒙昧,創造出燦爛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正是有了人際交往,才使一個個自然人最終變成社會人,使生物學意義上的人變成心理學意義上的人。
因此,當你感到孤獨的時候,只要掙脫心靈的枷鎖,走入人群,融入社區,你就最終能夠擺脫孤獨,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祝你早日快樂起來!
重慶社科院社會學所副研究員 鐘瑤奇
2005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