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在中國、在亞洲召開的亞太城市市長峰會,就由重慶獲得舉辦權,這與我們重慶近幾年的高速發展分不開——
直轄8年來,重慶經濟發展明顯加快。2004年,實現GDP2665億元,為直轄前1996年的2.1倍,年均增長9.8%;人均GDP1161美元,跨越1000美元大關,進入工業化加速時期。
發展動力明顯增強
投資動力繼續鞏固。直轄以來,在國家擴大內需政策的驅動下,重慶投資增長進入快速擴張期,1997-2004年投資分別增長15.7%、34.3%、13%、16.5%、22.3%、24.2%、27.5%和26.8%。8年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6763億元,年均增長21.7%,是直轄前48年固定資產投資總和的3.2倍。投資結構明顯優化,社會投資加快啟動。個體私營投資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2004年達到18.6%。
消費動力有所增強。直轄以來,我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由1996年的445億元增加到2004年的955億元,年均增長10%。特別是1999年以來,市民消費從百元級向千元級、萬元級升級,結構高級化推進消費總量擴張,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增長7.7%、7.9%、8.7%、9.1%、9.5%和14.3%。
經濟結構明顯優化
產業結構加快高級化。三次產業比重從1996年的24.2:41.8:34優化為2004年的16.2:44.3:39.5。重工業化進程加快,重工業與輕工業比重從1996年的1.5:1發展為2004年的2.2:1。
所有制結構明顯多元化。非公有經濟快速發展,年均增速超過20%,2004年非公有經濟占全市GDP的比重達到48.9%,比直轄前提高24個百分點,非公有企業從業人員占全市的比重超過50%。
城鄉結構有所改善。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提速推進,2004年全市城鎮化率達到43.5%,比直轄前提高16個百分點。
經濟效益顯著提高
工業經濟效益不斷改善。直轄以來,通過“抓大放小”和實施“七個一批”等一系列改革,2000年結束全市工業連續4年、國有工業連續6年嚴重虧損局面,到2004年全市工業盈利近113億元;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達到139.4%,比1996年提高75個百分點。
財政收入高速增長。8年平均增速23.8%,相當于同期GDP增速的2.4倍;實現了兩年兩大步,2003年總量首次突破200億元大關,2004年突破300億元大關,達到302億元,財政調控能力進一步提高。
人民生活明顯改善。8年間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7.8%和7%,到2004年達到9221元和2535元。
交通建設大提速
“八小時重慶”竣工,“半小時主城”加快建設,渝長、長涪、渝合、渝黔一期和環線高速公路建成通車,6條高速公路交匯重慶;“三主三干”航道體系加快整治,萬噸級船隊直達重慶港;江北國際機場擴建順利,萬州機場建成投用,黔江機場啟動建設,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初步建成。到2004年底,全市鐵路運營里程達598公里,高速路突破700公里,港口貨物吞吐能力達3500萬噸左右。
對外開放明顯擴大
目前,我市已與17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濟貿易和科教文化交往關系,英國、加拿大、日本、柬埔寨先后在渝設立領事機構。全市實際利用外資8年累計達到43.6億美元,ABB、福特、BP、五十鈴、通用電氣、家樂福、麥德龍等30多家跨國公司在重慶投資發展。對外貿易往來更加頻繁,全市外貿進出口8年累計完成157億美元,年均增長11.2%,其中出口年均增長17%。
人與環境逐步和諧
生態環境治理與保護初見成效。2004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27.1%,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有效改善。主城區“五管齊下”凈空工程取得新進展,關、遷、改、調一批污染企業,機動車尾氣達標率76.9%,空氣質量達到二級及其以上標準的天數占全年的65.2%,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提高到60%;三峽庫區污染治理工作進展順利,19座污水處理廠和13座垃圾處理場、沿江12個重點小城鎮污水和垃圾處理項目基本建成。
移民工作取得階段性勝利。累計搬遷安置三峽庫區移民80萬人,復建各類淹沒房屋2577萬平方米,調整搬遷工礦企業1236戶。二期移民搬遷安置和庫底清理全面通過國家驗收,三期移民順利啟動,確保了三峽水庫135米水位蓄水發電和二期工程如期推進。
社會文明不斷提升
教育水平整體提高,“兩基”人口覆蓋率達95.3%,大學毛入學率達19.3%。衛生保健得到增強,啟動建設疾病預防控制體系、醫療救治體系和衛生信息體系,新型農村合作醫療開始試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完善,80多萬下崗失業人員已有63萬實現了再就業,城鎮失業率控制在4.12%。文化建設加快推進,啟動建設了三峽博物館、美術館、少年宮等10大社會文化項目,廣播和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92.4%和96.1%,市民素質和精神面貌進一步改善。(綜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