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矸石是什么?就是煤里含的石塊,不易燃燒。農民稱其為“煤夾子”,買煤時都把它作為廢物選出來扔掉。
事實上,煤炭出廠前,礦里就已經把大塊的煤矸石篩選過。因此,每家煤礦都留下了大大小小的“煤矸石山”。
合川市三匯鎮就有很多這樣的“山”。該鎮境內有天府礦業有限公司的三匯一礦、三匯三礦等大中型國有煤礦,加上一些小煤礦,年產煤150萬噸。同時,每年也留下40多萬噸煤矸石。天長日久,三匯境內的煤矸石總量達到了600萬噸。
“煤矸石山”多了,終究會出問題。占用土地,污染環境,還給當地居民帶來安全隱患。三匯鎮老龍村有4戶農民住在“煤矸石山”附近,去年底下了一場暴雨,“山”轟然垮塌,雖未傷及村民,卻讓礦上和鎮里的領導驚出了一身冷汗。今年一開年,鎮里和礦上籌資10多萬元,讓4戶農民搬遷了出來,了卻了大家的一塊心病。
該想法給煤矸石找個“婆家”了!
三匯鎮開始在煤矸石的“變廢為寶”上打主意。經過精心包裝,傾情招商,終于為煤矸石找到了“婆家”。去年,天富發電有限公司落戶三匯,投資2.5億元,建5.5萬千瓦時的煤矸石綜合利用發電廠,用煤摻和煤矸石發電。目前,該電廠的主體工程建設已近尾聲,預計12月份可以并網發電。據了解,投產后,該電廠每年可用煤矸石30萬噸左右。按煤矸石收購價每噸30元計算,每年煤炭企業可增收900萬元。明年,天富公司還將上馬二期工程,再建1座5.5萬千瓦時的煤矸石發電機組。
沉寂山溝多年的煤矸石一下變廢為寶,讓當地人感到異常欣喜。但大家冷靜下來后,又得面對新的問題:舊的廢棄物去了,新的廢棄物又來了——天富發電公司每年要產生20多萬噸粉煤灰!
如果找不到粉煤灰的出路,也就意味著“變廢為寶”的初衷沒能真正實現。鎮領導經過調研,把目光投向了水泥企業。
三匯鎮的工業經濟有兩大支柱,一是煤炭,二是水泥。重慶富豐水泥集團、鑫威舜水泥有限公司等企業年產水泥170萬噸,每年需要大量的原材料。如果粉煤灰能派上用場,豈不是一舉兩得?
三匯鎮通過努力,引導富豐水泥集團通過技術改造,新上馬了1條100萬噸的新型干法旋窯生產線,利用粉煤灰作摻和原料。據了解,水泥企業每生產1噸水泥,可用0.3噸粉煤灰,富豐集團的100萬噸水泥生產線投產后,1年可“吃”下30萬噸粉煤灰。目前,富豐水泥集團已經與天富發電有限公司簽訂協議,以每噸9元的價格,全部收購電廠的粉煤灰。
這樣,天富公司不但不用再為粉煤灰的出路發愁,而且每年還可凈賺200多萬元。
水泥生產中要產生大量的余熱,一來對大氣環境有影響,二來白白消散在空氣中也是一大浪費。為解決這一問題,目前富豐集團正籌備投入8000萬元,建1座1.5萬千瓦時的發電廠,利用水泥生產中的余熱發電。
就這樣,三匯鎮的煤矸石,串起了一條“金鏈條”:煤礦—煤矸石(廢棄物)—煤矸石發電廠—粉煤灰(廢棄物)—水泥企業—余熱(廢棄物)—熱能發電廠。這條“金鏈條”不但串聯了原有的煤炭、水泥兩大工業支柱,還造就了新的電能工業,為三匯的經濟騰飛插上了更有力的翅膀。鎮黨委書記蘇仁彬初步測算,這條產業鏈全部建成投產后,每年可為三匯鎮增加1000多萬元的財政收入。
正在三匯發展的一位蘇姓人士對當地循環經濟的發展喜不自禁,吟詩一首以抒情:“矸石成山危害大,發展工業利用它。建設天富發電廠,化為電能飛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