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你的觀念,就會改變你的世界。”這是安利事業創始人之一,擁有200萬員工的跨國企業領袖理查·狄維士在他的著作《自助者天助》中,告訴我們的平凡人生的成功策略。
“悲憫”似乎與企業家的成功風馬牛不相及。如何評估企業家的成功似乎惟有“利潤”,這個字眼容易讓人腦海中浮現出盜賊般的財閥、被虐的童工、有毒的河川以及不斷向蔚藍天空噴出的濃煙或灰塵。而狄維士在本書中自始至終強調:“悲憫”而不是“利潤”,才是自由企業根本的目標。真正成功的企業家固然希望賺錢,但會將人類和大地的福祉放在首位。因此,本書倡導的成功哲學,是如何將你在事業上的活力、野心與精神融為人生方向,其中的企業家精神與道德價值是合二為一的。
作者相信,每個人都有其特定價值、尊嚴與獨具的潛能,我們每個人首先都應當成為自助者,我們可以為自己以及他人構筑夢想,正如一句古老的格言所說:“假如一個人想要夢想成真,他首先必須醒過來。”
自身奇異的傳奇交織著令人喝彩的真人真事,作者在本書中披示了成功的過程與含義。作為自助者,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老老實實地認清自己的處境,目標是什么?以及需要如何改變才能實現夢想?其中,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學會去愛別人,“如果你愿意先幫助別人得到他們想要的,你就能夠擁有在生命中你所想要得到的。”作者告訴我們,自私是多么的短視,道德規范不僅是個人生命的最佳指引,更是市場運作的金科玉律。
無論你是身為大公司的老板或是生產車間里的工人、即將畢業的學生或是正在謀職的家庭主婦,這本藉“悲憫”之途步上成功的重要指引,將是你從未讀過的如此震撼你靈魂的著作。
在書中,作者并不是要你改信他的宗教,也不是要你加入安利或是購買安利的產品,而是幫助你改變。他是我們獲取成功的導師,一位已經實現了我們夢想的人,他可以幫助我們去達到目標。他和書中那些成功者的故事將給予我們改變的勇氣和希望。
●如果你不管如何勤奮工作,卻感覺總出不了頭,對凡事都有無力感
●如果你感覺工作疲頓、睡不好覺、暴躁易怒,日益失去了性與其他娛樂的興趣,甚至有想死或自殺的念頭
●如果你開始喜歡抱怨,埋怨父母或師長,也埋怨朋友或同事,甚至埋怨政府和法律
●如果你沉溺于喝酒或者看電視
●如果你債臺高筑,公司瀕臨倒閉或者面對失業的危險
●如果你年少時曾經有過夢想
那么,請閱讀《自助者天助》。
在這本書中,理查·狄維士提供的不只是一個關于成功的觀點,而是一項關于成功的被證實的切實可行的人生規劃。這項規劃造就他成為美國富豪之一,這項規劃使安利成為當今偉大的成功故事之一。
在市場經濟時代,錢的重要性日益顯豁。我們都知道,錢不是萬能的,而沒有錢又是萬萬不能的。我曾經以為,金錢對人的限制有一個“度”,沒錢或者有很多錢,都會改變人們很多基本的想法。只有金錢的積累達到一定的量之后,一個人才能有資格、有條件去為其他人謀福利。但是,看了美國企業家狄維士的《自助者天助》一書,我忽然悟到:金錢,只是有錢人為社會或他人做好事的特質基礎,遠不是充分條件。相反,只有那些眼里不僅限于利潤的“高手”,才能掙到大錢,成為真正的成功者。像李嘉誠、邵逸夫這樣的巨富,如果只看見錢,他們或許不可能成為金錢的富有者和主宰者,更不可能為社會做出那么多讓人交口稱贊的慈善事業;他們做大的秘訣就在于不僅有一雙利潤的眼睛,還有一副悲憫的胸懷。
狄維士告訴我們:“真正的悲憫包括我們整個存在,意即對某人某事感到遺憾,便以帶著熱情的行動除卻苦況,或是減輕痛苦的根源。一個悲憫的行動,是隨著悲憫的感受而來的。悲憫,是感受和行動并行。”
狄維士在本書時的“現身說法”,有助于改變中國人根深蒂固的那種“無商不奸”的傳統認識;對于那些以欺詐、行騙或破壞生態環境等手段牟利的個別人來說,作者將企業家精神和悲憫的道德價值結合起來的倡導,也不啻是催其猛醒的一劑良藥。借作者引用的一句古老的格言:“假如一個人想要夢想成真,他首先必須醒過來。”本書為眾多渴望成功或已經成功的企業家和商業人士提供了悲憫的數種理由,不知那些在思想上誤入歧途的人,看了此書之后,能否醒過神來!
選自《自助者天助》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