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后,雖然日本啟蒙思想家所宣傳的自由、平等、權力等思想,對啟蒙被封建思想壓抑的廣大民眾,喚醒他們的自由、平等、權利意識起到了極大作用,但由于他們受到當時社會歷史條件和他們個人自身思想狀況及階級屬性的制約,他們的思想有極大的脆弱性和局限性,缺乏前后的連貫性和一致性,共發生了兩次轉變:第一次是明治7、8年的初步轉變,從開始信奉自然法思想,宣傳“天賦人權”,“人人平等”,轉為把人際的自由、平等和獨立,擴展到國家間的,即國與國的自由、平等和獨立,把“天賦人權”發展為“天賦國權”的思想,進而出現第二次轉變,即明治十四年的徹底轉變,轉向了保守的傳統道德主義和對外侵略主義。在對待人權與國權的關系上,日本很多啟蒙思想家最后都轉向了國權優先的立場,將國權置于人權之上,甚至使之絕對化。日本近代啟蒙思想家的共同邏輯是:‘天賦人權’出發,在現實中把其轉換為‘天賦國權’、‘國賦人權’,最后再要求‘人權’服務和回歸于‘國權’。天賦人權思想在日本經歷了兩次飛躍,第一次是從天賦人權飛躍到國賦人權,第坪欠是從人權再回歸到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