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世紀70年代起,由日本一橋大學教授小島清修正提出的“雁行理論”,開始在日本廣泛流行。這個理論是指,先進國家可以透過對海外投資,帶動發展中國家的技術及經濟發展,其模式有如列隊飛行的雁群,日本自然就是那只當仁不讓的帶頭雁,在后面飛行的小雁則是被日本企業投資的東亞各國。
日本企業紛紛回流
“雁行理論”的極盛時期,日本企業一窩蜂赴海外投資,對國內投資杯水車薪,但1998年后,此趨勢就出現逆轉。1990年到1997年,日本企業對國內的直接投資金額平均每年只有10億美元,但之后就開始增加,1999年更創下127億美元的紀錄,之后到2004年為止,每一年平均至少都有60億至80億美元。
日本經濟產業省資料顯示,今年第一季,日本制造業在國內投資成長了28%,而在國外投資僅成長7.9%。日本企業國內投資大幅成長的原因,來自家電和資訊產業。以日本前九大電機電子跨國公司為例,它們2004年的投資金額僅較上一年成長2.9%,但它們對日本國內的投資成長卻高達63%。
過去在海外大量投資的日本企業,如今像鮭魚般的溯游回鄉。
例如,日本松下電器今年投資600億日圓,在日本西部的兵庫縣尼崎市,設立全球最大離子顯示板(PDP)生產基地,該工廠將生產100寸的顯示板,同時松下也決定擴大在日本的離子板工廠生產線。目前松下有三家離子板工廠,一家在上海,兩家在日本大阪。
另外,富士通和日產合資設立的離子顯示板公司,2004年初也宣布投資750億日圓,在日本宮崎縣設立月產能15萬片的工廠。夏普也在日本西部三重縣龜山工廠投資900億日圓,新增兩條液晶顯示器生產線。數碼相機大廠京瓷也宣布在京都附近,投資170億日圓建立一家新工廠。
這些日本企業回國投資成立的新廠,有不少是它們原先設在中國及東南亞國家工廠的回流。打印機及數碼相機大廠佳能,在今年初也把生產線從中國撤回日本,該公司今年還將在日本國內投資80億日圓,設立一處數碼相機生產工廠。
另一家數碼大廠奧林巴斯也對在東南亞各國的生產結構進行調整,將其中一些較高檔的產品生產線撤回國內。而新日鐵化學公司原先打算把可折疊印刷電路板工廠建在韓國,后來也決定設在日本國內。
預防先進技術外流,防堵競爭
這些日本企業之所以將原先設在開發中國家的工廠撤回,原因之一是為了預防先進技術外流。隨著各國經濟日漸起飛,模仿能力與日俱增,日本企業在這些國家生產高科技、高附加價值的產品,在和當地廠商分享技術時,就有可能被它們學成,再用來和日本企業競爭。
日本經濟產業省在2002年時,曾制訂“防止企業技術外流”手冊,目的就是提醒日本企業,在海外生產時必須注意保護先進技術的秘密,經濟產業省認為日本企業對保護智慧財產的意識不足,不少日本汽車、家電企業將產品部分配件委托給亞洲各國制造,通過設計圖造成技術外流。目前臺灣及韓國的電子產品,特別是液晶顯示器,對日本企業造成極大壓力,有論者以為這就是日本在當地設立的工廠,其技術不斷外流和被仿效的后果。
例如,海外生產比重已達五成的夏普,之前有意在韓國設立新的液晶顯示器工廠,雖然韓國提供了相當優厚的地點及建廠條件,但夏普還是決定將新廠設在日本西部的三重縣,夏普社長町田勝彥強調:“生產技術就如同鰻魚店秘傳的配料,是絕對不能亮出來的。”
本國生產成本降低,利潤反而更高
日本企業投資“班師回朝”的另一個原因,還是為了追求更高利潤。
近年來有不少日本企業將附加價值高、勞動成本低的產品生產線撤回國內,因為這些產品在國外生產,包括通關和進出口等環節,反而會延長交貨期。例如早在2002年秋天,索尼就因此將設在上海、向美國出口的數碼相機的生產線撤回國內。
目前日本企業的生產自動化程度已相當高,勞動工資成本占總成本的比率也逐漸下降,這時在海外或在日本國內生產,在勞動成本上已無太大差異。
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在今年初公布的“新興市場研究報告”就指出,日本企業最近開始從中國大陸回流到本國投資,主要就是因為中國大陸知識產權問題及物流成本較高所致。雖然勞動成本低廉是許多企業到中國大陸設廠的誘因,但在衡量需付出的其他成本后,移往海外未必能使總成本降低。例如以個人電腦來說,勞動成本僅占總成本的1%,但物流成本卻占2%到3%。
不管是保護先進技術或追求更高利潤,未來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日本企業開始選擇“根留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