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應聘到公司企業上班之外,美國高校畢業生如今又多了一個選擇:那就是到貧困邊遠地區當教師,參加在美國高校中興起的“為美國而教(Teach for America)”項目。
對越來越多的高校畢業生來說,前往貧困地區支教,可以讓他們在實現改善社會狀況的愿望的同時,仍能保持自己對未來事業的選擇,并可以延長決定未來工作的時間。
可以說,參加“為美國而教”項目已經成為當今高校畢業生的一個積極選擇。
頂尖名校的學生紛紛走向貧困地區
盧卡斯·E·尼克爾是美國達特茅斯大學畢業生,他原本希望畢業后成為一名醫生,但現在,他正在北卡羅來納州一家中學教8年級的化學課。尼克爾是“為美國而教”項目2200名新成員中的一個。
尼克爾說:“我想我和許多其他人一樣,希望在正式開始自己的事業之前做一些真正有意義的事情。”
教師這一職業在美國收入并不高,待遇也不誘人。因此,進入這一領域的年輕人大多數不是高校的尖端人才,他們中很少人擁有非凡的資歷。美國國家教師資格委員會去年公布的報告說,教師這一領域吸引的年輕人大多是“高校中較低水平的畢業生”。
但“為美國而教”項目吸引的年輕人卻并非這樣,其成員大多是高等院校的精英人才,今年有12%的耶魯大學畢業生、11%的達特茅斯大學畢業生、8%的哈佛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畢業生申請參加了項目。除了這些名校的學生外,其他高校畢業生也不甘落后,歷史上曾是專為黑人婦女開辦的亞特蘭大斯佩爾曼學院中,也有12%的畢業生提出了申請。這些優秀畢業生都擁有的出色成績和堅定決心。
據《紐約時報》近日報道,今年“為美國而教”項目競爭激烈,錄取率只有1/6,這其中常春藤院校畢業生就占了約1/3。這些被錄取的畢業生前往貧困地區學校支教的時間一般為兩年,在此期間,他們獲得與所在學校新任教師相同的工資和待遇。
2003年的一個獨立調查表明,“為美國而教”的志愿者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絕大多數的校長認為,“為美國而教”的教師為學校帶來了“顯著的正面影響”。對于志愿者們所受的培訓,校長們也給予了充分的肯定,90%的校長認為他們至少與其他新教師同樣出色,2/3的校長認為他們接受的職前培訓質量高于平均水平。
一個學生發起了這項活動
“為美國而教”這個項目是1989年普林斯頓大學碩士畢業生溫迪·科普發起的。當時還在讀大學四年級的科普,就有了創辦“為美國而教”的念頭。科普發現,美國雖然公共教育總體水平較高,但各地卻存在著明顯差距,尤其是教學設施和師資狀況相差懸殊。公立學校的一個重要經濟來源是依靠所屬學區的募捐。處在富人和中產階級居住區的學校,籌款比較容易。貧民區要籌款就很困難,這不僅影響校舍、教學設備,還影響師資,因為教師是招聘的,教學經費少,教師工資相對也要少。再加上這些學校大多在邊遠地區,學生通常來自貧困家庭、問題家庭,愿意去應聘的教師就更少了。
兒童受教育機會的巨大差距讓她內心難以平靜,但她同時相信,有很多同齡人和她一樣在尋找改造社會的途徑。一天在宿舍里,科普有了在全國招募熱心教育的大學畢業生到公立學校任教兩年的想法。
科普感到,如果不支持那些教育師資薄弱的地區,美國各地區之間的教育差異就會有擴大的趨勢。科普將這個想法寫進了她的大學畢業論文,并獲得美孚石油公司的資助。在這筆啟動資金的幫助下,科普倡導創立了非營利組織——“為美國而教”。“為美國而教”項目首次將科普的想法變成現實,并在全國點燃了理想主義的火種。
1990年,是“為美國而教”項目創立后第一年。當時來自100多所大學的2500名大學生申請加入該項目。經過面試后,500多名大學畢業生被錄用,他們將把“支邊”執教當作自己的第一份工作。
科普還請了經驗豐富的一線教師和教育學院的教授為志愿者舉辦了為期8周的培訓。全國共有6個州的學區同意聘用他們,慈善機構為該計劃募集了250萬美元的經費。
到目前為止,加入“為美國而教”項目的年輕人已超過萬人,該組織自身也經歷了一個成功的學習過程,在志愿者的招募、遴選、培訓和支持等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該組織的團隊建設和經濟實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增強,使“為美國而教”理念的實現得到了充分保證。
最新數據表明,在過去的3年時間里,“為美國而教”每年的申請人數從4000人增長到了1.6萬人,每年派出的志愿者從1000人增長到了3200人,受益城市從13個增長到22個,組織的運作經費從1000萬美元增長到3000萬美元,社會影響力也得到顯著提高。創始人科普還被評為美國最成功的100名招聘者之一。她根據“為美國而教”的發展歷史撰寫了《在那一天,所有的孩子……》一書,在美國教育界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為理想,也為前途
“為美國而教”項目之所以受歡迎,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項目的合同時間不長,一般為兩年,這對于高校畢業生來說,相當于一種生活體驗。在最開始步入社會時,用兩年時間,深入接觸一個社會領域,既支持了貧困邊遠地區的教育,又鍛煉了自己,有利于他們制定自己的人生計劃。兩年后,他們可以回到自己原來的專業學習或工作。
其次,這不是無償的義工,而是有收入的工作,參加項目的畢業生能夠得到工資。假如參與者在項目結束后要進一步再讀教育碩士,成為專業教師,這個項目將提供全額的學費資助,這對一些畢業生來說也很有吸引力。
第三,能夠體現社會責任感。現在美國許多企業、政府和民間機構都非常重視“社會責任”,要求雇員回報社會。而“為美國而教”這個項目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也得到了許多大企業的資助。許多參加項目的年輕人“支邊”回來后很快得到大企業的賞識,由于“支邊”的經歷,再加上推薦,他們非常容易地就獲得了自己滿意的職位。所以,兩年的鍛煉經歷并不會耽誤畢業生今后的就業,反而會在他們的履歷上增添更加精彩的一筆,是一種信譽上的加分。
盡管有一半曾參加“為美國而教”項目的成員此后從事了與教育有關的職業,并大多是在管理層或決策層,但大部分申請者并沒有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計劃。實際上,許多人都在爭取與金融或管理相關的工作。
“在當今時代,人們都希望能為自己保留選擇的權利。”達特茅斯大學負責就業的莫妮卡·威爾遜說,“對那些希望尋求更多選擇的學生來說,‘為美國而教’項目給他們提供了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