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老板的生意經
2005年冬天的長三角格外寒冷,不過江蘇宜興一家節能建材有限公司老板盛和平的心情卻是不錯,“我等了3年,現在終于讓我等到了。”他說。
盛等到的,確實是一個巨大的商機,他所從事的節能建材行業在長三角地區開始全面啟動了。江蘇、上海、浙江、江西等華東地區省份在2003年到2004年紛紛推出了自己轄區內的建筑節能計劃,以地方政府的行政手段開始強制要求建筑商實現節能手段。
事實上,盛的產業感覺是對的。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能源消耗已經越來越成為發展中的一個瓶頸?!案吣芎?、低產出”顯然不是一種可持續的發展漠式,而其中建筑能源已經占到了總能耗的 27%。經濟發展了,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像空調這樣的取暖制冷設備已經普遍使用,這方面能源的耗用大量增加是無疑的。
中央政府的節能意識顯然是覺醒得最早的。2001年,建設部就制訂了《冬冷夏熱地區建筑節能標準》,規定屬于冬冷夏熱地區的長三角城市建筑都必須強制性地采取節能手段,減少建筑能耗,并規定了節能標準必須達到50%以上。這些手段包括使用有保溫效果的墻體、屋頂和門窗。簡單地說,就是降低墻體和門窗與外界的熱交換,從而降低建筑的能耗。而盛和平正是生產其中節能墻體部分的保溫砂漿。
但是顯然盛的生意在他開始的時候并不好?!安]有多少建筑商把國家的這個強制性規定當回事?!彼f,“因為房子好賣,他們對所有提高成本的創新都不感興趣。只要地方政府的檢查手段沒有跟上,他們就根本不理會這項標準,說實在的,就是有了檢查手段,他們還會有很多應付的招數,所以我們在銷售產品時碰上了很大的困難?!?/p>
其實相對來說,盛和平的運氣還不算最壞,因為江蘇省是國家在長三角地區節能方面的試點省份,同時房地產行業也不是最熱,在政府的宣傳(而非強制)下,還是有一部分發展商采用了節能概念來作為自己房子的賣點,盛的產品還不是完全賣不動。而在同是長三角的杭州,一家同樣是從事保溫建材的廠家,從2002年產品投產以后,一直到 2004年銷售業績都是空白。
業主的投訴
同樣是2005年,杭州城西的紫金庭院小區的業主們正醞釀著在3月15日消費者權益日投訴開發商東方蓬萊置業公司。投訴內容的第一條就是違反《節能法》,在國家已經頒布帶有強制性手段的法規后,未在建設過程中對自己名下的房產采取節能手段。
業主們的投訴顯然是經過精心準備的。他們計算后的結果是這樣的:“開發商如果在建設過程中采用節能手段,投入在500萬元左右。而現在只是在開發商自用及其內部人員自買自住房內采用了雙層玻璃和保溫建材等節能手段,整個小區的業主每年將要為此而多支付電費150萬元?!?/p>
這樣的數字無疑是驚人的,但同時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夸張。這顯然是按照前述建設部建筑節能標準中的室內溫度的要求計算的結果。建設部節能標準中的基礎室內溫度要求是冬冷夏熱地區冬季16到18攝氏度,夏季是26攝氏度。但是在浙江省2003年發布的對該節能標準的實施細則中則指出:與北方地區整個建筑都采用冬季取暖,有一個明確的基礎能耗不同的是,長三角地區的取暖和制冷都是居民的個人行為,所以沒有一個明確的基礎能耗,因此紫金庭院小區的業主們并不會真正因為小區未節能而付出150萬元電費。
但紫金庭院小區業主們的這個投訴仍然具有相當的法律效力。江蘇常州建筑科學院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評論說:“如果這個小區的業主投訴失敗進而進入法律程序,勝訴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為常州地區已經有了這樣的案例。在國家強制性標準出臺之后開發商未照此執行,在庭上拿不出相關手續,最后被法院判輸賠償。此案震動了整個常州地區,建筑節能一下子成為開發商考慮的一個必要因素?!?/p>
都怪開發商?
“我們一收到政府關于節能要求的文件馬上就開始執行了啊。”一個上海地區的開發商這樣說,“2003年以后我們在所有開發項目中都按政府的要求采用了節能手段。如果再早開始做節能,沒有具體的設計標準和檢驗標準,我們怎么操作?”
他所說的政府,指的當然是管轄范圍內的地方政府。2003年,上海市政府下達了對建設部節能標準的具體操作細則,成立歸口建委的節能辦公室,在設計審查和施工檢查上進行專門的指導和監督,相應地在各個建筑質量監督部門內也建立了對節能部分的質量監督。類似的行動在浙扛省是從2004年7月1日開始的。而紫金庭院小區的設計和施工正好是在2001年國家標準出臺,而地方實施細則尚未到位的情況下開始的,實際上是處于一個空檔期。
不要小看這個空檔期。從2001年開始,長三角地區房價開始上漲,商品房建設處于高潮,類似紫金庭院小區的情況并不少見。認真按《節能法》執行起來,一大批開發商將因此而陷于訴訟之中。而從另一層面來說,隨著居民對居住舒適度要求的提高,沒有及時采用節能措施,節能進程也確實被耽誤了。
“房子與其他商品不同,一耽誤就是幾十年,何況現在都是商品房,建完之后產權歸屬個人。無論是誰都很難再作出什么補救?!边@名開發商說,“作為我們來說,節能住宅的成本大約提高 10%,沒有政府的具體要求,我們確實不愿意承擔這額外的負擔。如果有,我們也確實承擔得起。
地方政府的角色
真正觸動長三角地區地方政府在建筑節能上采取措施的,是越來越嚴重的能源瓶頸。 從2001年開始,高速發展的長三角經濟開始受到缺電困擾。幾乎每年夏天,上海、南京、杭州都會出現這樣的景觀:主要城區的景觀燈,無論是夫子廟、外灘還是西湖,都會開到最低程度——因為缺電,必須保證居民的生活用電。工業為居民生活讓電更是家常便飯,這種情況,還部分地延伸到冬天。
說到底,這種現象的背后,就是人們對環境舒適度要求的提高。長三角冬冷夏熱的季候特性,決定了這兩季是居民使用空調的高峰。家家戶戶一開空調,城市的用電就有了缺口。
幾傘的缺電經歷使地方政府對建筑節能的認識越來越明確,這確實是一件在可持續發展總目標下必須要做的事情。以用電缺口最大的杭州為例,如果建筑節能率達到50%,杭州用電負荷 110萬千伏的缺口將被全部彌補。顯然這也是符合地方政府的利益的——缺口存在,政府必須調節工業向居民讓電。
一旦意識到節能的好處之后,地方政府成為推動建筑節能的最大動力。 2004年7月開始,浙江省政府成立相應機構開始大力推廣建筑節能后,隨即進行節能檢查,對各地區的執行情況通報。據相關人士稱,在一次內部會議上,浙江省建設廳給各地市建設局下達了硬指標,各地市的建筑節能面積必須完成,并將實行相關領導問責制。
不過在上海的建筑節能試點——閔行區的蘭份報告中,地方政府對建筑節能的疑慮也是清晰可見。因為要采取節能手段必須改變多年以來的建筑業慣例,業主對以輕質材料構成的墻體外表面不認可,施工企業不遺應新材料的運用造成質量問題,都成為這份報告強調的部分。
產業格局
不管有多少疑慮,在國家政策、能源瓶頸、地方政府的意識和居民的法律意識四力齊推的情況下,建筑節能產業在長三角無疑是啟動了——如果現在還不能說是興起的話。
無疑,推廣比較早的江蘇,在長三角地區建筑節能產業中占有較大優勢?!霸谡_始推廣節能建筑之后,我們開始向外征詢產品,結果發現浙江在這方面的企業只有兩家,大量的都是江蘇的產品。”浙江華立地產的一名經理說。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上海,在已經進入上海市場的幾十種節能建材產品中,絕大部分來自于外地。
當然市場上還有一大批來自北方的產品,對于已經有數十年采暖歷史的中國北方來說,建筑保溫并不是一個新課題。不過因為長三角地區對建筑節能推廣的速度太快,大多數企業還來不及針對這一氣候潮濕地區推出相應的產品,另外長途運輸顯然也不適合體積和重量都十分巨大的北方建材產品在長三角運用。
“中國在補課?!闭憧复髮W材料系的樊先平教授說,“補節能的課,但是這種補課的過程對企業也是一種巨大的挑戰,拿北方來說,現在實行的建筑節能率目標是50%,不過65%的節能率已經提上了政府議事日程,學術界還在討論70%的節能率。但是對企業來說,就意味著你上一個50%節能率的產品很可能沒兩年就被淘汰了,很難說企業有沒有利潤。而這涉及的是一個體系的問題,所以節能產品誰都想上,但是事到臨頭又都十分猶豫?!?/p>
不過,開始補課總比沒有動作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