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漲不同因
最近鐵礦石的大幅漲價,引起了國內上下的高度關注。隨著國內需求的迅速增長;石油、鐵礦石等戰略性資源日益轉向大規模依賴進口,給我國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我國基本沒有國際戰略性資源的定價權,國際市場對這些資源價格的哄抬,使得保證這些戰略性資源供應的成本變得不可控制。從短期看,鐵礦石等資源漲價擠壓了諸多產業的利潤空間,帶來了通貨膨脹的壓力。而且,最關鍵的是,圍繞資源的爭奪一旦激化,完全可能出現“有錢無市”的局面。
有意思的是,無論從漲價幅度還是從漲價對國內的影響面看,石油都絲毫不遜于鐵礦石,但各方對鐵礦石漲價的關注程度,看起來要遠高于對石油漲價的關注。根本原因是這兩種戰略性資源先后漲價,對中國來說事件的性質不可同日而語。
影響國際石油漲價的因素很多,定價機制也很復雜。不過,雖然石油漲價對中國經濟帶來巨大負面影響,但從整個世界范圍看,中國并不是受國際石油漲價影響的唯一國家,美國才是最大石油進口國。而且從引發漲價的因素看,中國對石油的需求增加,根本不是最初引發石油漲價的直接原因,石油漲價的矛頭并非主要針對中國。因此石油漲價影響中國的情形,可謂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但在鐵礦石漲價事件中,中國卻幾乎是唯一受害者。比如,因為日本的鋼鐵公司和商社擁有澳大利亞鐵礦石企業 40%左右的股份,日元升值更是抵消了以美元計價的鐵礦石漲價的很大部分,日本幾乎不受鐵礦石漲價的影響。而且中國對鐵礦石需求的增長,是鐵礦石漲價的直接借口??梢哉f,鐵礦石漲價刀鋒直指中國。鐵礦石一次性漲價71.5%,對中國可謂是“黑虎掏心”。
美國對華認識從“崩潰論”轉向“威脅論”
美國是當前唯一的超級大國,像鐵礦石這樣的戰略性資源的巨幅漲價,不可能是作為生產國的澳大利亞、或是作為消費國的日本私自拍板的結果,而是因為美國等一些西方國家對中國經濟發展走向的基本認識出現了轉折。簡單地說,就是由“崩潰論”轉向了“威脅論”。
眾所周知,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西方對中國經濟發展走向的認識,存在“崩潰論”和“威脅論”兩種基本論調。過去包括美國在內的一些西方國家,對中國經濟多年的持續高速增長根本不以為然,認為中國產品技術含量不行,附加值有限,年GDP增速水分太大,因此對華經濟政策基礎總體上傾向于“崩潰論”。
但最近西方對中國經濟規模和潛力的認識突然出現了轉折,認為中國經濟增速不是被高估,而是被大大低估了。
出現這種轉折的原因,是其對中國民營經濟成分的認識出現了重大調整。有意思的事,對中國民營經濟重新認識的契機,卻是近年來在華的外資獨資企業大量增加造成的。這些外資獨資企業經營了一段時間以后,發現這些企業可以通過轉移支付等手段,隱瞞大部分企業收益,得意之余轉念想到,在整個中國經濟中民營企業同樣正在不斷提高比重,其規模和潛力也完全可能被遠遠低估了。
他們的邏輯是,按照經濟成分劃分,中國經濟包括國有、民營和外資三大部分,其中民營和外資比例近年來穩步上升,既然這兩大經濟成分瞞報收益尚且比例不斷上升,那么中國經濟規模和潛力被低估的程度就非??捎^了。于是,美國等一些國家認為必須正視中國的崛起,重新認識和評估中國經濟的總體規模和潛力。相應地,對華經濟政策也由相對放任轉向有計劃地加以遏制。
我國制造業企業已八面臨風
如果美國等國家對中國經濟政策轉向遏制,我們就有必要來審視一下,以制造企業為主體的中國經濟的抗打擊能力。
在這里簡單羅列一下中國制造業企業近來面臨的各種困難,如匯率變動、海外欠賬、物流低效、知識產權指控、反傾銷訴訟、設備依賴進口、大量外企進入、基礎設施超負荷運轉等等,就可以發現,鐵礦石等戰略性資源保證的困難,只不過是我國制造業面臨問題的“冰山一角”,用“八面臨風”(如果不是四面楚歌的話)來形容我國制造業發展所處的嚴峻形勢已經毫不為過。
首先,由于原材料、配件和生產線設備大規模依賴進口,匯率的變動往往可以決定企業盈虧,進出口關稅提高了產品成本。2004年,歐元兌美元的匯率每上升0.03個點,神龍汽車的損失就增加1億,直接導致其出現嚴重虧損局面。
其次,海外欠賬黑洞吞噬中國出口企業的有限利潤。
據媒體報道,中國出口企業的海外應收賬款至少超過1000億美元,相當于中國2004年總出口額的1/5。同時,這種海外呆壞賬正在以每年150億美元的速度增加,包括四川長虹在內的許多知名企業都備受困擾。
雖然海外欠賬的具體規模未必確切,但形成欠賬的原因并不簡單,不同企業的應對能力也存在差異。由于中國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逐漸趨于飽和,加之對國際市場渠道的控制力度和議價能力有限,出現一定比例的呆賬死賬幾乎不可避免。問題是在中國企業總體利潤微薄的情況下,正如長虹的例子所顯示的,海外欠賬可能會席卷一個龍頭企業積攢經年的利潤,對中國企業經營的負面影響已不容低估。
第三,中國物流業發展滯后,大大提高了產品綜合成本。
國內物流業效率低下,物流成本遠遠高于國外水平。有人曾測算西部地區的產品出口到美國一些城市的全部環節的物流成本:從廠里送到火車站,通過火車運輸,再裝卸到上海港口的船只,然后海運到美國加州的港口,最后配送到美國東部客戶的手中。結果發現上海港口運出貨物前發生的物流成本,是上海港口貨物運出后到美國東部客戶手中物流成本的4~6倍。國內一家汽車企業的輕卡在國外市場供不應求,但是出口數量卻受制于競爭對手五十鈴,因為輕卡的國際航運和配送體系被五十鈴控制。
第四,缺乏知識產權儲備和應對策略,出口產品隨時可能遭到國外競爭對手侵權訴訟的阻擊,導致成本大幅上升,經營出現周折。
如我國民營汽車企業奇瑞和吉利都曾經被告侵權,不得不重起爐灶開發相應的汽車零部件,大大推遲了其新車型的上市時間。中國DVD生產企業在遭遇美方企業侵權起訴敗訴后,每向美國出口一臺DVD機,就必須向專利擁有企業支付4.5美元的專利使用費。利潤微薄的國內廠家向美國出口DVD,已變成純粹為這些專利擁有企業打工了。
第五,出口企業成為國際市場反傾銷訴訟的主要對象。
中國已經取代日本,成為美國最大的貿易摩擦國。反傾銷訴訟不僅增加了應訴和防范等相關成本,一旦敗訴還直接導致產品被排斥于目標市場之外,多年苦心經營的國際市場渠道功虧一簣。
第六,“制器之器”,即制造業的生產線設備依賴于進口。
雖然不至于像過去進口彩電冰箱生產線一樣號稱“進口108條好漢”的地步,但當前重化工業的設備仍舊基本依賴進口,進口設備通常價格較高,而且利用率不足,提高了單位產品的資金折舊成本。
第七,國內市場開放導致國內市場競爭加劇。
隨著中國逐步兌現對WTO的承諾,國內幾乎所有行業都面臨大量國外企業進入的局面。市場競爭的加劇使國內企業保有一定市場壟斷的“根據地”日益困難,行業處于超常競爭狀態,企業經營風險變得越來越難以控制。
第八,國內能源等基礎設施不足導致運營成本上漲。
如能源電力供應緊張,電力價格上漲,中國沿海地區的電費已經和日本的電費沒有多大區別。而且拉閘限電也直接影響了企業的正常經營安排。人們很難想象,保證不拉閘限電,會成為一些地方吸引外來投資的最大賣點。
蝴蝶翅膀顫動的風暴效應
類似因素可以列很長的單子,而且這些因素的產生絕非空穴來風,更非無組織無紀律。美國等發達國家操縱的 WTO、IMF、世界銀行及其制定的一系列全球貿易規則,是這些因素起作用的基礎。這些規則的核心基點包括:將世界貿易重心從單純的產品貿易轉向服務貿易,擴展跨國投資者的權益,增強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削弱新興工業化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建立貿易壁壘的能力。
發達國家從這些規則出發來組織和發動對中國企業和經濟的攻擊,具有極強的針對性、顛覆性、偽裝性、隱蔽性和突然性,防不勝防。從針對性看,這些規則針對的都是中國企業的“命門”,中國企業大多集中在制造業領域,在金融等配套服務和知識產權方面異常薄弱,資本積累有限,融資成本高昂。從這些領域來打擊和壓榨中國企業,中國企業幾乎沒有還手之力。
從攻擊的范圍和力度看,當前中國企業被影響范圍之廣,受影響程度之深,是顛覆性的。石油和鐵礦石漲價、美元貶值、知識產權訴訟和反傾銷調查,都直接影響多個行業,并傳導到整個中國經濟。國內單個企業面臨的現實是“一著不慎,滿盤皆輸”,不是利潤攤薄的問題,而是導致企業經營由盈利向虧損甚至破產逆轉的問題。
從攻擊的手法看,通過綜合金融、軍事、政治、外交等手段,從制造前環節和制造后環節發動“空襲”,偽裝性、隱蔽性和突然性都大大增強了。從制造業環節轉向全流程,中國制造業企業防御對手攻擊的戰線被大大拉長了,就像當今中國進口石油漫長運輸線的安全保障,一旦出現狀況根本防不勝防,很容易被對手卡脖子。2004年墨西哥灣的海嘯、委內瑞拉的風波和俄羅斯的內斗,都被美國信手拈來用作推動油價上漲的理由,而變得和中國經濟息息相關。武打小說中“隔山打?!钡男钗涔秃岚虻念潉釉炀秃I巷L暴的神話,已經是當今世界經濟中活生生的現實。
中國企業的弱勢和經濟困局
全流程的綜合成本核算,昭示了新的全球化條件下中國制造業企業總體弱勢的現實。
從綜合運營成本角度看,由于中國大多數產品處于價值鏈非核心環節,本身利潤比較微薄。低成本是中國制造業企業的基本優勢。這一低成本的來源,大致可分解為低工資的勞動力、污染代價被忽略的環境、犧牲個人生命質量的企業家。但是,如果將成本核算從單純的制造環節擴展到包括制造前環節(如原料定價)和制造后環節(產品配送)在內的全流程就可以發現,由于中國企業在制造以外的環節缺乏競爭力,制造環節的成本優勢,很快被這些環節的劣勢抵消了。如在汽車零配件領域,雖然中國人工費只有日本的幾十分之一,零配件最終成本的差距遠沒有想象的大。也就是說,中國制造業工人長期保持極低水平的工資,他們創造的剩余價值最終都流向了他人口袋,他們的國內雇主不過是代人受過而已。
從中國對外經貿格局看,1990年代中期以來形成的“中美磨盤”已經瀕臨瓦解。
20世紀末以來的世界經濟競爭格局中,包括日本、歐洲和亞洲新興:正業化國家在內的絕大多數國家,一定程度上都處在經濟衰退之中。造成這種格局的重要原因是,這些國家處在美國和中國的兩面夾擊之中:創新不如美國,成本不如中國。日本東京的一個汽車零配件產業集群的命運就是極好的例子。原來該地區有上千家汽車零配件企業,后來有1/3被迫倒閉,1/3被迫向中國轉移,只剩下1/3具有相當創新能力的企業。從經濟利益的角度看,仍處于戰略調整期的美國充分利用了中國的配合,一方面中國廉價而質量不斷提高的產品,保證了經濟衰退中的一般美國國民的生活水平沒有顯著下降,另一方面中國對其他國家保持競爭壓力,大大牽制甚至紓緩了其他國家對美國的競爭壓力。
但是一段時間下來,亞洲的日本、韓國和臺灣地區等經過調整,已經化解了“中美磨盤”的壓力,形成了東亞新的國際生產線:日本制造最核心的技術,韓國、臺灣地區負責加工和包裝,把最需要人工的程序放在中國,最后貼上“中國制造”的標簽,出口美國。這樣,日本等國家或地區利用了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利用了中國的吸引外資和鼓勵出口的優惠政策、以及稅收管理上的漏洞,增加了中國能源交通等基礎設施的壓力,把環境污染等包袱扔給中國,卷走了中國的礦產資源,擠占了中國企業的出口配額??梢哉f,這些做法實際上是逼迫中國企業“賣血為生”。
這樣,日本等國家和地區通過將制造業的一些低附加值環節轉移到中國,逃脫了“中美磨盤”的擠壓,轉而躲到了中國背后,把中國推到與美國直接沖突的前臺。中國對東亞國家和地區的貿易逆差基本抵消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中國擁有的全球貿易順差,相當于美國貿易赤字的有限比例,以及中國取代日本成為美國的最大貿易摩擦國,是“中美磨盤”失效的標志。
考慮到企業弱勢是在中國產業熱點不斷涌現的背景下出現的,考慮到中國以重化工業為支柱的產業只是世界高附加值的服務業的附庸,考慮到制造業領域的核心環節仍掌控在發達國家手中,考慮到中國資源的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和生態環境日益惡化,中國經濟的風險正在迅速累積之中。從中國經濟的整個形態看,服務業發展滯后的中國經濟是個“沒有緊箍的木桶”。隨著低附加值的制造業不斷被拋人這個桶里,中國經濟的風險正在加大。這正是中國經濟必須采取宏觀調控的原因。
鐵礦石漲價后的
我國經貿戰略轉折
這里從三個原則出發擬定中國新的經貿戰略:
利用當前世界經貿規則的不完善和有限應用范圍,破解或者繞開相應規則
切中美國當前的軟肋,例如經濟處于產業調整期,國民反對全球化,經濟趨勢和民眾政治訴求的對立,軍事出擊引發的國際沖突,其他發達國家的抵制等,從中尋找中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確保中國的戰略機遇期;
逐步形成中國自身的市場和企業競爭力特色,從根本上遏制發達國家的帝國主義邏輯,謀求建立新的貿易保護壁壘。
首先,大力建立、擴展和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實現政府監管方式的轉變,從直接管理轉向直接和間接管理相結合,形成新的貿易保護體系。在這方面日本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日本國內市場以保護壁壘森嚴著稱,美國和歐洲始終無力打開缺口,卻又找不到日本政府的把柄,關鍵就在于日本企業之間有嚴密的組織,形成了有效的貿易保護防線。
中國人世后,政府出臺政策或出面協調企業行為,很容易被發達國家抓住把柄,貼上違反WTO規則的標簽。而由行業協會代表民間,替代政府的一些職能,能夠起到維護政府形象、削弱規則限制的作用。同時,行業協會能夠加強每個行業自身的信息整合:一方面可以加強政府和企業(尤其是與民營企業)、企業與企業之間的溝通和互信,有助于相關各方形成共識和協調紛爭,避免企業各自為戰的狀況;另一方面可有助于建立行業預警系統,提高對突發事件(如反傾銷調查、原材料漲價等)的反應速度。
通過建立和加強行業性技術標準,一方面可以突出本國和本地特色,有效地建立針對跨國公司的國內市場壁壘;另一方面可有效地削弱地方保護主義,避免行業中的惡性競爭,將一些能耗、資源消耗高的企業趕出市場,推動企業優勝劣汰過程。如歐盟根據歐洲道路特點和駕駛習慣確立的汽車性能標準,提高汽車排放的要求,確立更高的汽車回收標準,積極推廣柴油技術,都對日美汽車產業構成了有效的市場壁壘。
其次,將外資增量的吸收和外資存量的管理并重,加強外資進入中國的選擇、稅收監管和全面服務。
一是根據近年來跨國公司母國特征弱化、進行知識型工作全球布局的機會,用國研化率要求代替國產化率要求,要求合資企業自主品牌比例與本地知識產權和服務支出比例達到一定標準,推動跨國公司的高附加值環節向中國的轉移和創新外包。
二是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普及知識產權意識,降低專利申請成本,強化專利侵權執行。過去對技術先進程度和市場價值的衡量缺乏標準,只有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以市場換技術的策略才能成功。三是確立知識產權的屬國特征,有效地管理知識產權的進出國境,要求在華計提知識產權使用費的內容,必須做到能夠按照一定合理價格向業內其他企業轉移,從而擴大跨國研發機構在華的溢出效應,防止今后服務貿易逆差的迅速擴大。四是逐步對接國內外以及外資、國有和民營部門之間的職稱和職務評價體系,提高人才的兼容性,促進人才流轉。五是研究限制跨國公司轉移定價的辦法,大力加強對外資企業尤其是獨資企業的稅收監管,來間接達到兩稅合并的效果。六是鑒于大多數外資企業利用國內資金進行運作,可以允許外資企業在華上市,一方面充實國內上市企業質量,另一方面投資者可以加強對外資企業運作的監管,彌補銀行監管能力不足問題。
第三,正視發達國家對中國民營企業政策的變化,大力加強民營資本和民營企業品牌的培育和保護。
弱勢企業、弱勢金融和弱勢群體(區域),是當前中國社會經濟戰略面臨的三大挑戰。而弱勢企業應是其中最關鍵的環節:只有具備競爭力的企業,才能為金融體系提供根本性的源頭活水;而為弱勢群體提供就業機會、轉移支付和慈善資助等三重保障的,最終唯有強大的企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產業的經典演進路徑可以歸結為:從國有企業壟斷,過渡到跨國公司壟斷,最后由民營企業主導。雖然這種路徑過去曾經為哺育民營企業爭取了時間,但是這種路徑凸現了民營企業被歧視的現實,不能反映中國經濟重心日益轉向民營經濟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