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日美外長、國防部長在2+2會談后發表聲明,首次把“和平解決臺海問題”列為兩國未來的“共同戰略目標”之一。這是1996年以來,美、日安保合作在涉臺議題上的最重大變化。
中國對日美聯合干涉自己內政的這一舉動表示強烈反對。22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孔泉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這是把一個冷戰時期的雙邊安排拿出來放到整個地區去進一步擴大內涵,是一件“非常不恰當的事情”。
專家認為,美日的這一最新舉措表明,兩國間的“防務合作”將由過去“專守防衛日本”擴大到涵蓋范圍包括亞太與全球地區。在這一過程中,日本的角色已經發生了靜悄悄的變化,日本正在成為美國對全球各地進行主權干涉的最重要的戰略盟友之一。
臺灣問題是日本大國夢的一個臺階
從表面上看,日本像是要在臺灣問題上不惜與中國對峙,不惜為此讓日中關系惡化下去。但在經濟上,日本與中國的關聯十分緊密,日本同樣不愿意讓日中經濟交流出現大的倒退。在首腦政治交流中斷、軍事交流體制沒有健全起來,經濟交流還在持續發展的時候,日本為什么出臺如此矛盾的政策?
1月19日,《瞭望東方周刊》在東京的一家飯店里再次采訪了眾議院議員河野太郎。中日關系自然是個老話題,但這次河野議員談得更多的是,日本政治家中的臺灣派是怎么發展壯大起來的。
河野1963年生,今年42歲,自33歲當選為眾議院議員以來,已經經過三次選舉的磨練,在日本國會里算是中堅力量了。他去美國、波蘭等國留過學,當選議員后,長期從事外交方面的工作,屬于國會議員中的外交通。河野非常擔心自民黨內部在臺灣問題上的偏向。他說:“我進入政界后,看到自民黨內臺灣派的偏向,感到非常的吃驚?!?/p>
“1972年,日中邦交正常化以后,自民黨認為在和中國大陸友好的同時,也不應放棄和臺灣的聯系,應該在黨內留出一個部門,讓其負責臺灣問題?!焙右皩Α恫t望東方周刊》說。
他說,當時,自民黨派了一些年輕的議員到臺灣,他們和李登輝、陳水扁都有所交流。三十年過去了,這些青年成長為自民黨的重要干部,他們還維持著對臺灣的特殊感情,這是日本政治中親臺色彩淅重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臺灣留過學的參議員武見敬三,曾當過大學教師。1月18日,在東京的同一家飯店,《瞭望東方周刊》與武見議員剛一見面,沒有等記者發問,武見就說:“我早年在臺灣留過學,在那里有很多朋友,對臺灣有種親近感。這是事實,但作為政治家,我認為臺灣問題是應在中國國內解決的問題?!?/p>
武見是熟讀了1972年中日聯合聲明的人,他強調不能支持臺灣“獨立”,但他更多的是說,必須和平解決臺灣問題,“通過政治和談來處理問題,不使用軍事力量,這是我的希望,是我的基本立場。”
他說:“為避免把日本拉進去,海峽兩岸的和平是不可少的?!?/p>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問道:如參議員所說,中日之間既然是友好國家,臺灣問題又是應在中國國內解決的問題,為什么會把日本拉進去?
武見說,單純從軍事方面的擔心是,雙方在軍事上對立,軍備競賽會更加激化,從東海到九州,日本在安全保障方面有壓力。
普通日本人對日本的軍力是很自豪自信的。在日本采訪期間,一位陪同的經濟界人士談及一批韓國記者參觀日本自衛隊,看到日本坦克在沒有路的山坡上以80公里的時速飛馳時目瞪口呆的情景,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一位在日本媒體工作多年的中國人說:日本的壓力大約就是:日本要時時保持它的軍事技術、力量的優勢,一旦與它認為的對手在這方面差距減小,它就有壓力。他說,這種焦慮的“壓力說”其實暴露出日本在臺灣問題上的真實意圖。
一個現代化的工業大國,其最有效的消耗工業生產能力的方法就是生產和使用武器。日本產業也需要通過軍火生產來消化其剩余工業生產能力,這不僅要保有強大的軍隊,還要出口他們的武器產品。炒作臺灣問題,是日本做軍事大國夢的重要的一個部分。
一廂情愿的“新亞洲地圖”
人們注意到,在本次日美外長、國防部長會談中,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一開口就表示:“日本進一步在全世界發揮作用值得贊賞?!?/p>
輿論認為,美國在這次與日本達成的共同戰略目標,除回應日本在東北亞地區關注的安全問題外,亦回應日本希望成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愿望,更明顯地鼓勵日本更大程度參與全球安全事務。在美國與歐洲傳統盟國的關系轉趨冷淡的情況下,美國拉攏日本加強參與全球安全事務的做法就不足為怪了。
美日聯合聲明發出以后,日本的評論家立即指出,這表明美國希望通過在海外擴大盟國的作用,來維持美軍在全世界的部署,特別是讓日本成為“亞太地區和平與穩定的支柱”。
香港《東方日報》的評論則認為,美日達至共同戰略目標后,美國描繪的“新亞洲地圖”也呼之欲出。
從這一地區的一些潛在危機上,人們仿佛已經看到了日美通過軍事合作塑造的這一“新亞洲地圖”的影子。日本媒體預測說,在應對可能的印度—巴基斯坦沖突問題上,日本將在日美軍事合作中出動空中預警機和宙斯盾艦,對邊境和海上實施空中監視開協助進行空中加油和空中運輸。
此外,在阿富汗,阿富汗政府已經對日本依據《反恐特別措施法》實施的援助表示贊賞,同時還按照美國的意愿,要求日本參加對聯合國維和基地的防護、對運輸物資的保護和對收容恐怖分子設施的管理。
在這一“新亞洲地圖”里,日本在美國的扶持下儼然成為亞洲維護和平的主力軍。但是,恰恰是這一日美一廂情愿、自我美化的軍事動向,為地區帶來不穩定的因素。實際上,日本在臺灣問題上和美國保持“同一個戰略目標”,讓日本的所謂安全保障目的、日本注目中國軍事的策略都清清楚楚地擺在了中國面前:日本要聯合美國在軍事上遏制中國。
也就是說,日本越來越不滿足于躲在美國身后悄悄壯大力量,而是要直接跳上前臺,通過炒作中國的問題,既討好美國,又為自己發展軍事力量制造了借口。
要擦槍走火的時候,中美之間雖然也劍拔弩張過,但畢竟有一個溝通的渠道,不至于真的大動干戈。中日之間則沒有這個渠道。
有消息說,今年11月在韓國釜山召開APEC會議前后,布什將有可能訪問中國。小泉目前還拿不出訪問中國的具體時間。最高層的首腦間的正式交流,中日已經中斷了三年。這是極不正常的。
在軍事及交流上,2005年一開年,美國國防部負責亞洲太平洋地區的官員羅雷斯已經訪問了中國,和中國交換了在朝鮮、反恐等問題上的意見,中美兩軍除了頻繁的交流外,還增加了兩軍在軍事信息上的交流。
日本怎樣呢?日本參議員武見敬三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說:“中日雙方在非常廣泛的范圍內對話,是當務之急。中日間應進行更高層次的交流和對話……我非常擔心,中日間會發生沒有必要的軍事進攻。”
專注經濟發展,是日本戰后成功的保證;擴軍備戰,挑撥他國事端,是戰前日本搬起石頭砸了自己腳,最終走向失敗的原因。歷史就是這么告訴我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