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憲法正實實在在地影響中國人的生活
橫沙島是聞名遐邇的長壽圣地,風景優美,三面環江,一面向海。小島面積不足50平方公里,人口接近5萬。這里隸屬上海寶山區,不過即便是乘坐快艇,也需要1個小時的航程。 在這個多少有些偏僻的海島之上,“老百姓的維權意識正在逐步增強,”橫沙鄉綜合治理辦公室工作人員曹明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以前辦什么事情,大家都覺得作一些犧牲是理所當然的,但是現在有了很大不同。”
曹明特別強調了2004年3月14日通過的憲法修正案的影響,“具體來說,憲法修正案好像并沒有和某件事情發生關系,由于島小,相對獨立,類似拆遷等發生糾紛的事晴并不多,但是老百姓都知道,憲法修正案增加了維護他們權利的內容。”
一年前,憲法修正案在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高票通過。輿論一片叫好聲,認為貫穿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必將對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這次修改不僅確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在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的指導地位,增加了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內容,還包括完善土地征用制度,首次把“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等寫入憲法。當修憲涉及老百姓最關心的話題時人們才發現,憲法其實并不遙遠。
修憲一年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憲法正在我們身邊,實實在在地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
“北京有個拿著憲法不搬的老頭”
“如果放到現在,我的遭遇或許不會這么慘了。”錢國量是華東某市一名出租車司機,看得出來,他并不是特別愛講話的人,不過,當提到拆遷問題時,他的話匣子就關不住了。
錢先生家位于該市的黃金地段。2002年的時候,他所住的地方要拆遷,錢先生家約18千方米的地方,當時給了12萬多的拆遷款。
這點錢去哪里買房呢?錢先生不愿意搬走,結果,他在一天晚上被拆遷公司雇來的民工暴打了一頓,“足足在醫院躺了半個月”。無奈之下,他被迫搬走,如今只能在郊區親戚家臨時借住。
令錢先生感到現在比過去好的事例就是“北京有個拿著憲法不搬的老頭”。 2004年4月1日上午,當強制搬遷的人員來到63歲的北京老人黃振法家時,老黃拿出一本憲法單行本進行抵制,其中一頁被特意折起一角,藍色圓珠筆劃出一句“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靠著這件“武器”,老黃使他的那座建于清朝的院落暫時保留下來。這正是18天前憲法修改案新增的一個重要內容。
無獨有偶,2004年4月30日起,沈陽公民董國明被拆遷公司困在了自己家中。在一片廢墟中,董國明把憲法貼在窗口,他堅守了27個日夜,董國明稱自己是在“捍衛私權”。
這樣的事情并非偶然。“憲法是一張寫著人民權利的紙”,并非只是談談而已。
在北京比安管理咨詢公司工作的傅元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他對于新憲法一年來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經常能夠在媒體上看到國家領導人關心普通百姓的新聞,這些事情雖然有時僅是針對一戶礦工、一家農產,卻能體現國家領導對于人民的重視,表明去年寫入憲法的人權條款等事關民生的條款并非只是文字。
“越來越多公民的憲法意識已被喚醒的時候,政府在行使職權時就要慎重考慮了。”他說。事實上,新憲法實施以來,有關政府部門加強依法行政的報道,也更多地見諸報端。
錢花得理直氣壯了
2月21日,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張俊九在2005年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推薦評選工作會議上表示,這次評選把私營企業主也納入了推薦評選范圍,這是首次把私企納入評選范圍。
這與憲法修正案的精神完全一致。新修改的憲法明確提出,“國家保護個體經濟、私營經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國家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并對非公有制經濟依法實行監督和管理。”
事實上,早在黨的十六大上,就指出“要尊重和保護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會的勞動,不論是體力還是腦力勞動,不論是簡單勞動還是復雜勞動,一切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貢獻的勞動,都是光榮的,都應該得到承認和尊重”。
山西是相對落后的內陸省份,不過,近些年,這里出現的富人并不少,山西人在北京大肆買房,已經不是什么秘密。
不過,怕露富也是許多人心中解不開的結。亢友計是山西一家規模頗大的房地產公司的老總,他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以前是怕窮,所以拼命去賺錢,有了錢之后,卻又害怕招惹是非,所以一直非常低調,有錢也不敢花。
憲法修正案的頒布給了他不少勇氣,至少讓他心里安定不少。2004年,他終于讓兒子去北京上新東方的英語輔導班,準備送兒子去加拿大讀大學。而他自己,也開始關注起上海等地的房價,探求異地炒房的可能性。
他說,“這些是幾年前,我只能想想的事情。”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張暉明是多家公司的董事,他平時與許多企業家都有交往,其中不乏民營企業家。他告訴《瞭望東方周刊》,新憲法頒布后,他在和這些企業家的聊天中,能夠感到他們確實比以前更加有松了一口氣的感覺,安全感增強了。
感到輕松的并非只是富人。無論財產多少,只要是合法渠道獲得,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雖然我的私人財產并不多,只是一個普通百姓,不過,這種財產受到保護的感覺很好,讓我感到自己作為人的權利受到了尊重。”作為上海的一名普通的公務員,陳濤這樣描述自己的感受。
“窮人的屋子,風進得,雨進得,國王卻不能進。”這種理想中的情況或許目前還無法真正實現,但是至少,距離又縮短了一步。
呼喚配套法規的完善
修憲一年來,雖然出現了諸如黃振活、董國明等手持憲法據理力爭的熱點事件,不過,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雖具有最大的和普遍的約束力,但它的影響是無形中施加的。
“憲法畢竟是國家的根本大法,界定的是根本原則。”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張世信認為,從表面上來看,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距離是完全正常,如果憲法距離日常生活太仔細,反而違背了憲法的性質。
張暉明教授則強調,當前需要重點強調的,是如何保證與憲法配套的相關法規的完善和實施。
可以確定的是,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修正案,經過一年的檢驗,得到了人民的擁護。這構成了依法治國、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
隨著憲法意識的提升,中國老百姓們更進一步關心的是:誰來監督憲法的執行?如何確保法制的統一和完備?張世信教授強調,尤其是如何確保對違憲行為進行監督,應該是重點考慮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