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航天員將在2010年前后正式飛天
神舟六號及中國第二位第三位航天員即將登天之際,35名剛剛高中畢業的花季少女在長春正式開始了她們女航天員的夢想。
曾經多年參與航天員的心理選拔科研工作的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員時勘對《隙望東方周刊》說:“像執行航天飛行這樣的特殊任務的群體,應該在條件成熟時考慮男女搭配。這在國外已不是新鮮事。”
這35名女孩,是中國軍方剛剛招收的第八批女飛行員。引人注目的是,她們既是軍方培養的首批空中預警、空中加油、空中偵察及女戰斗機飛行員,也是即將誕生的中國女航天員的重點培訓對象。據悉,目前中國正在制定女航天員選拔標準。
空軍航空大學的工作人員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她們將接受兩年半的軍、政、文、體、心品五大課系近百門必修和選修課程的培訓,通過跳傘救生、野外生存、心戰對抗等檢驗,并在最后一年半中進行初教機飛行篩選和高教機飛行訓練。“優秀畢業學員有望再進行兩到三年的航天員選拔、訓練,最終遨游太空。”
來自12省,最小的17歲
據介紹,從20余萬名應屆高中畢業生中選拔而來的這35名女飛行學員,分別來自遼寧、河北、山西、山東、河南、江蘇、浙江、湖南、湖北、甘肅、陜西和四川12個省。她們屬于漢,回和錫伯三個民族,年齡最大的不到20歲,最小的只有17歲。
自1951年以來,中國空軍共招收過七批共計400余名女飛行學員,實際畢業300余名。據介紹,因為加入了航天員的培養目標,這批女飛行員更注重心理品質的檢測。35人心品成績總評全部達到了良好以上,超過三分之一的得到了10分和15分的心品成績人校加分。
校方的資料表明,這35名女飛行學員全部是黨團員,其中三分之二在高中時曾擔任學生干部,900%以上擁有兩門以上文體特長。值得一提的是,她們人校高考平均分數超過男學員25分。
來自陜西咸陽中學的負璐,從六歲開始,就在媽媽的影響下,開始接受正規、專業的舞蹈訓練。也正是從這一年起,贠璐就夢想著能像《天鵝湖》中的天鵝一樣自由飛翔。八歲時,她走進了專業的咸陽市小天鵝舞蹈藝術團。
咸陽中學是空軍飛行學員早期培訓基地之一。進入這所中學后,負璐說她每每被飛行學員苗子在訓練場上穿梭、忙碌的身影所吸引,常常情不自禁地跟著踢腿、壓腿、打地轉、折返跑。這只在舞臺上飛旋的“小天鵝”,把自己的目光投向了天空。
2005年年初,國家即將招收第八批女飛行員、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很可能從這批女飛行員中選拔的消息,在咸陽中學剛一傳開,負璐抓起書包就沖出了教室,找父母商量。
報名、體檢、高考、復檢……雖然通向“飛天”道路的第一步不像跳舞那么浪漫,有時甚至還充滿艱辛與苦澀,但她認為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為了成為這35人中的一員,她必須經過116個大項、上千個小項的航空醫學健康鑒定、航空飛行心理素質檢測,以及政治審查和高考的篩選。結果,她如愿以償。
“嫦娥”的眼淚
愛哭,是女孩的天性。說起這事,來自武漢的王璐還真有些不好意思。
王璐從三歲起就開始學跳舞,最珍惜的就是頭上留了多年的飄逸長發,特愛辮子一甩那種感覺。走進軍校第一天,當理發師將她的長發捏在手里時,王璐的眼淚嘩嘩地流了出來。
軍校的第一次晨練也讓她記憶深刻。王璐對《瞭望東方周刊》說,那天,當區隊長剛下達完“圍著體育館跑八圈,最后10名加兩圈”命令,她就“嚇壞了”。八圈,足足有三公里,“我能跑三圈都是奇跡了!可是沒辦法呀,為了能當女飛行員、為了能當女航天員,我只能硬著頭皮跟著跑了。”
“我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跑下來的,跑完第10圈,我就一下子癱倒在了地上。”
對于軍校生活,來自沈陽的錫伯族女孩劉丹還是有所準備的。進入軍校前,劉丹特地找來已經看過的《女子特警隊》影碟,又重新看了幾遍。
最令劉丹難忘的,是第一次跳木馬。高高的木馬架子橫在眼前,劉丹越看越怕。想想要當航天員,劉丹狠下心來,起跑、沖刺,一條腿上架了,另一條腿卻別在了一邊,好疼,下來一看,腿上出了一塊青。
“吃苦不言苦,有痛不說痛,人前的汗,人后的淚,都裝在行囊中……”覺得委屈的時候,她就哼唱這首《女子特警隊》的主題歌。她說:“我是錫伯族的女兒,我不僅要成為中國錫伯族的第一位女飛行員,還要成為中國第一位遨游太空的女航天員。”
以航天員的名義和標準
35名女飛行學員中,來自四川成都的陶佳莉大概算得上“飛天”愿望最強烈的一個。
這位在初中、高中都享受到特長生待遇的四川省二級運動員,文化成績門門拔尖,身體素質項項優秀,不少地方重點大學都熱情地向她招手。但在填報高考志愿時,陶佳莉只選擇了空軍、選擇了飛行。她沒有在第二志愿、第三志愿上為自己留后路。
招飛選拔中一路過關斬將的陶佳莉,在7月28日,代表中國第八批女飛行學員,與世界上第—位遨游太空的黑人女航天員、美國的梅·杰米森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
在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爆炸后的第一時間,梅·杰米森毅然向美國宇航局遞交了參加航天員培訓的申請。陶佳莉告訴記者,她當時心想:“外國女性能做到的,我們也一定能做到。”
戰備運輸、專機飛行、搶險救災……中國歷代女飛行員用堅強與無畏創造出的輝煌,也深深激勵著剛剛穿上軍裝的陶佳莉:“我只想做第一,只想做中國第一個女戰斗機飛行員、做中國第一位遨游太空的女航天員。”
“我們要做中國首批女航天員!”一兩個月的軍事訓練下來,來自河北保定的張博同其他女飛行學員一樣,更堅定了這樣的想法。
剛走進軍校時,面對枯燥的立正、稍息、停止間轉法、脫戴帽、齊步、正步……張博還有些不解:“我們是來當女航天員的!”
開學典禮上,入學一年的男飛行學員組成的大方隊,在隊列表演中展現出來的恢弘氣勢,悄悄地改變了張博的看法:遨游太空,就要從一步一動開始。
齊步走臂線要擺齊、正步走腳著地要砸出響……張博嚴格按照要求一步一動。站軍姿,她把該用的勁都用上了。不到一周,膝蓋就痛得一動就鉆心;每一次訓練下下來,指關節吃飯拿筷子都吃力……
8月18日這天,剛進軍校時還在男飛行學員面前羞答答抬不起頭來的姑娘們,終于迎來了證明自己的機會。在新飛行學員隊列會操現場,姑娘們整齊劃一、剛勁有力、落落大方,贏得了男飛行學員們如潮的掌聲,令人信服地扛走了隊列會操“流動紅旗”。
淡化象征意義
上世紀50年代,中國政府曾隆重推出了第一位女拖拉機手、第一位女火車司機、第一位女飛行員等。目前,中國已成為世界女飛行員最多的國家之一。如果說當時的舉動尚有更多的象征意義的話,如今,隨著許多“女性禁區”的行業已被打破,把女人送上天則更多地淡化了象征意義。
有關專家指出,女性在航天領域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從生理構造、心理素質來講,女性耐久力比男性強,心理素質穩定性高于男性,耐寂寞能力也高于男性。其次,在空間站,男女搭配工作可提高工作效率,減少錯誤率。此外,如果要探索人類在人造密閉空間中男女之間的對比性以及為人類向外星球遷移、生存作基礎性探索,女性的參與更是必不可少。
中國婦聯是最早正式提出女航天員培養計劃的。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婦聯主席顧秀蓮在楊利偉飛天歸來后的第一個三八婦女節宣布,她向中央提交的今后也要著力培養女性航天員的建議得到了積極回應,使女航天員這一話題進入大眾視野。
包括楊利偉在內的14名中國航天員,目前還是男性一統天下。他們都是從空軍戰斗機駕駛員中百里挑一而來的。對此,顧秀蓮曾風趣地引用俗話表示:“(應該)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在國際上,前蘇聯和美國都是在將男性送入太空后立即啟動女航天員選拔和培養待命的。加加林在1961年4月12日駕駛東方一號飛船升入太空后,1963年6月16日,前蘇聯的第一位女航天員捷列什科娃就駕駛東方六號飛船升入太空。
美國在獲知蘇聯要將女航天員送入太空的計劃后,也立即開始著手女航天員的訓練。截至目前,世界上已有約40位女性飛入茫茫太空,她們大多數載譽而歸,但也有四位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由于對航天員有相當的飛行經驗要求,所以一般認為中國首批女航天員基本上將從這35名女學員中產生。從世界各國的情況來看,航天員也基本上來自空軍中年輕、優秀的飛行員。有關官員曾透露說,中國女航天員將在2010年前后正式飛天,而這也正是這35名女學員學成之時。
但是女飛行員之外的中國女性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成為首批女航天員之一。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總經理張慶偉指出,隨著載人航天事業的發展,中國航天工程將會進行大量的科學研究,需要各種各樣的人,從事醫學、新材料、生物等等學科研究的女性,都會有機會成為航天員。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胡世祥也表示,中國女航天員的挑選工作將不僅局限于女飛行員,而是面對整個婦女界。胡世祥說:“我們選拔培養女航天員,不是什么象征性工程,中國的女航天員,不一定要求專門操縱飛船,她們可以作為乘員在太空中從事科學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