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唱極端民族主義的國家,從來就不可能是一個真正強大而有自信的國家
近代以來,中國打開國門過后,民族主義的聲音就一直沒有斷過。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國局部地區(qū)出現(xiàn)了一種極端民族主義思潮,對此,有識之士表示憂慮。《瞭望東方周刊》就此訪問了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楊奎松。
楊教授說,在任何一個民族國家形成的過程中,民族主義都起過相當革命的作用,因而是民族國家形成的一種重要精神支柱。但是,民族主義歷來是和民族悲情意識結合在一起的。換言之,高唱極端民族主義的國家,從來就不可能是——個真正強大而有自信的國家,它注定只能是落后封閉的國家,或者是自我感覺備受壓抑的民族。
《瞭望東方周刊》:你認為極端民族主義適應今天的世界嗎?
楊奎松:在世界經(jīng)濟日益全球化和走向地球村的大趨勢下,人類相互之間的聯(lián)系已經(jīng)變得越來越緊密,甚至歐洲發(fā)達國家開始從經(jīng)濟共同體,大步邁向了政治共同體,國家民族的界限在那里逐漸變得不那么重要了。其原因顯而易見,就是這些國家間發(fā)達的經(jīng)濟聯(lián)系已經(jīng)日益超越了它們之間民族和國家的界限與隔閡。因此,極端民族主義如果在一個國家日漸活躍,發(fā)達,那不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
《瞭望東方周刊》:請問你怎么評價極端民族主義分子的一些行為?
楊奎松:我想沒有人不懂得這個道理,—在人與人相處的過程中,不可能不出現(xiàn)矛盾和沖突。一旦出了問題怎么辦?那就要把握住理智,依據(jù)相應的法律,通過必要的程序來解決問題,而不能輕率地采取非理性的方式來解決糾紛。許多犯罪行為,最后害人害己,都是當事人失去理性惹的禍。人和人的相處是如此,國與國的關系也同樣如此。用非理性的方式來挑起國與國之間的爭端,把本應冷處理或擱置爭議的歷史遺留問題弄到雙方劍拔弩張的程度,往往會造成南轅北轍的效果。
希特勒當年怎么上臺?就是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德國戰(zhàn)敗,割地賠款,國內民族主義者齊聲鼓噪,希特勒及其德國國家社會主義黨借機煽動民族復仇主義,結果贏得了國人的擁護,取得了政權。希特勒上臺后的種種舉措和他在收復領土名義下的擴張,也確實給深受戰(zhàn)敗困擾的德國人帶來極大的滿足感。但是,一旦這種非理性的行為得到肯定,并促成了德國人的民族虛榮心,進一步的后果就不是德國人所能控制的了。坦率地說,與其說是希特勒法西斯主義誤導了德國,不如說是德國民眾中日漸發(fā)酵的非理性的民族復仇主義,將德國推人了近乎毀滅的歷史深淵。這種歷史教訓值得每一個帶著民族悲情意識高唱民族主義的青年記取。
《瞭望東方周刊》:經(jīng)常有人將當今的民族主義者(憤青)們比作是“義和團”,對于這個比喻,你認為恰當嗎?
楊奎松:我認為這種比喻并不恰當。義和團把洋人視為亂倫所生,視鐵路為妖術,扶乩打卦,迷信“刀槍不入”,今天顯然不會有任何一個“憤青”如此愚昧。而更為重要的是,義和團嚴格說來并無民族主義思想,他們除了能夠在朝廷鼓動下扛起“扶清滅洋”的旗幟,幫助鞏固滿清皇帝的統(tǒng)治地位以外,對何為現(xiàn)代意義上的國家和民族,甚至對中國的領土幾何,其實都一無所知。在這一點上,兩者就不可同日而語。
當然,今天有些人把二者相提并論,也并非毫無根據(jù)可尋。至少有一點兩者具有一定的共同性,這就是盲目排外。不論義和團迷信幾何,其行動的突出特點就是排外,一切外國人、外國物,恨不能統(tǒng)統(tǒng)拋到爪哇國里去。而今有些激進的民族主義者,在網(wǎng)絡上也或多或少的表現(xiàn)出這種四面出擊,任誰都認為是敵人,都想要通過對抗來解決問題的極端心態(tài)。照他們的主張發(fā)展下去,勢必會走上排外主義的道路。
《瞭望東方周刊》:政府、輿論應當怎樣引導當今的民族主義思潮?
楊奎松:不難了解,今天相當一部分極端民族主義者的出現(xiàn),很大程度上是我們以往一些中學、大學教育,乃至于部分輿論宣傳長期誤導的結果。首先是沒有實事求是地講述歷史,把愛國問題簡單化、概念化其次是忽視了對學生世界眼光和崇尚和平、崇尚人道的思想培養(yǎng)與熏陶;第三是過分強調了“斗爭哲學”的威力,過分渲染了武力作用、訴諸戰(zhàn)爭解決問題的事例,以至于在21世紀的今天,一引起年輕網(wǎng)民依舊津津樂道于用戰(zhàn)爭解決國與國糾紛的事例,并以此來作為評價當今政府處理對外事務能力的一種標準。
要想正確引導國人的民族主義,別無他法,第一要加強人性的教育,要全社會都來關心人,關心人的權利,人的價值,推崇人道主義的精神。第二要引導國人樹立“和為貴”的思想,造成一個真正熱愛和平的社會氖圍,堅持反對濫用武力和戰(zhàn)爭的行為。第三要實事地了解暴力和戰(zhàn)爭的兩面性,特別是其殘酷性,了解國與國關系的復雜性,了解前人在處理國家關系問題時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的艱難曲折,并熟悉其成功與失敗的歷史性原因,等等。
總之,要讓大家都了解,一個利而不惜動輒揚言訴諸武力,而不關心他人死活,甚至不在乎同胞感受的人,注定了只能是一個麻煩制造者,而不會對社會、對人類有任何建設性的貢獻,包括對他們奉為神圣不可侵犯的國家和民族,他們的這種態(tài)度,也注定了只會南轅北轍,絲毫起不到幫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