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反美武裝談判的背后
趙曉
在伊斯蘭世界,出于深刻的歷史、文化、宗教原因,對西方文明和西方勢力有著比較強烈的不認同,對于這一點,任何程度上的漠視和準備不足都會成為失敗的起點
6月26日,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在接受美國福克斯電視新聞網采訪時證實,美國與伊反美反政府武裝舉行了秘密會談。美國方面參加會談的是來自政府、議會、軍方和情報部門的四名代表;反美武裝方面的代表中,有伊拉克前部長,一些伊部族首領和反美反政府的代表,包括制造多起自殺式爆炸的“安薩爾遜尼軍”和“伊斯蘭軍”的代表,而“基地”組織頭目扎卡維沒有參加談判,美方今后也將拒絕與他談判。他還稱,擊敗伊拉克境內的武裝分子將是伊拉克人自己的使命,而不是美國軍隊的使命。一些分析人士認為,拉姆斯菲爾德此言預示著,美國對伊拉克政策可能將發生變化。
對伊戰爭結束后,布什政府秉承“廉價帝國”戰略,想用最少的財力和兵力,占領和“民主改造”伊拉克,結果弄得處處捉襟見肘,顧此失彼。同時,美國政府中的新保守派受意識形態信念驅動,在打破薩達姆留下的舊秩序時不加甄別,搞“一刀切”。在不破不立的原則的指導下,美國占領當局不僅一舉解散了幾十萬人的伊拉克軍隊,還在政府公務員和大中小學教師中大搞“清理階級隊伍”,開除了數以萬計的阿拉伯復興社會黨成員,使得政府功能和教育體系幾乎完全癱瘓,社會陷入了極度的無序混亂。而留下的力量真空則迅速被宗教勢力和極端分子所填補,教派沖突和恐怖襲擊遂成為家常便飯。
造成目前混亂局面的另一個原因是美國的軍事打擊和占領在伊拉克民眾心理上產生的抗拒和反感,這也是美國在改造伊拉克時不得不背負的“原罪”。雖然薩達姆在伊拉克的統治談不上什么合法性,但這只是解決了問題的一個方面,對性情剛烈、以“8000年文明史”而自豪、又在近代飽受西方壓迫和奴役的伊拉克人而言,美軍的進駐喚醒了他們沉睡已久的屈辱記憶。在這一點上,他們和戰后德、日兩國的民眾是不同的──他們沒有參與統治者的罪行,他們是無辜的受害者,所以不會自覺有罪從而甘愿服從占領者的意志,接受改造。在被異族占領的國家里,他們需要一些能自己掌控的國家權力,哪怕是一點點象征,讓他們感覺到這仍然是他們自己的國家。
但對這個古老的國家和它驕傲的人民,美國恰恰缺乏應有的尊重。在伊斯蘭世界,出于深刻的歷史、文化、宗教原因,對西方文明和西方勢力有著比較強烈的不認同,對于這一點,任何程度上的漠視和準備不足都會成為失敗的起點。從這個意義上講,布什政府的“征服者”姿態和僵硬的管治理念都給美國在伊拉克的治理帶來一些不祥之兆。
因此,以一年前的伊拉克政權交接為標志,美國開始在伊拉克推行“伊人治伊”的政策,在政治領域逐步將權力移交給伊拉克人。然而,美英聯軍向伊拉克移交權力后,伊武裝組織針對駐伊美軍、聯軍部隊、伊軍警、政府要員、宗教人士和平民百姓的爆炸襲擊并沒有減少,安全形勢持續惡化。據美聯社統計,自權力移交以來,伊境內發生480多起汽車炸彈襲擊事件,有890多名美軍士兵和74名聯軍士兵在與武裝分子交戰或遇襲中死亡。今年4月底伊過渡政府成立后,伊反美、反政府武裝又掀起新一波爆炸襲擊浪潮,致使伊戰以來美軍死亡人數從去年7月初的800多人增加到現在的近1740人。
在權力移交后,為恢復安全與穩定,美軍與伊當局通力合作,發動了多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可是美伊始終未能有效遏制“基地”組織三號人物扎卡維領導的“伊拉克圣戰基地組織”等武裝組織的暴力活動。
此外,美軍傷亡人數不斷上升,使布什政府在國內面臨空前壓力。根據最新民意調查,多數美國人不同意布什對伊拉克戰爭的處理方式,認為政府為發動這場戰爭“有意誤導”公眾。57%的人認為,美國夸大了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證據,近75%的受訪者認為,美國政府低估了戰爭帶來的挑戰。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美國才被迫與反美武裝坐下來談判,尋求政治解決渠道。
然而,由于雙方的動機和要求南轅北轍,無法彌合。因此,談判并無實質意義,只是相互之間的一種試探和摸底,對伊局勢的改善不會起到什么作用。從根本上講,只要伊拉克人的意愿沒有得到應有尊重,只要美國仍堅持按美國所設計的模式打造其所謂的新伊拉克,伊拉克的局勢就不可能有根本的好轉。真正實現“伊人治伊”,讓伊拉克人自主地決定其命運和未來,這恐怕才是解決這一棘手問題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