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的和平的明天要比戰爭友誼意義更加重大”
《瞭望東方周刊》:美國是如何紀念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60周年的?
裴孝賢:美國紀念二戰結束60周年的活動已經開展了一段時間了。我相信你們的很多讀者一定還記得,布什總統親自參加過紀念諾曼底登陸60周年紀念活動和五月的莫斯科慶典。9月2日,總統還將在華盛頓主持紀念太平洋戰爭結束的國家儀式。
事實上,每年有兩天,所有美國人都會放下手中的事緬懷戰爭:一是五月底紀念美國所有陣亡士兵的“陣亡將士紀念日”,二是11月的“老兵節”。
讓美國人對戰爭永志不忘的不只是儀式和紀念碑,還有小說和影視劇作品。經常播放這些題材影視劇的“歷史頻道”是美國收視率最高的電視頻道之一。
近年來,一種新的“紀念”形式在興起——因特網頁。我曾在網上搜尋過中美在二次大戰中合作的歷史資料,發現有很多網頁有非常詳盡的歷史紀錄、照片和回憶錄。我非常想推薦這樣一個網址:http://ledoroad.home.comcast.net。
盡管二戰老兵們在相繼謝世,但美國關于戰爭的回憶永遠不會。
《瞭望東方周刊》:這些不同的紀念活動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嗎?
裴孝賢:所有的紀念活動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就是美國不會忘記戰爭、將永遠紀念戰爭、一直在審視戰爭,并尊重戰爭老兵。我們要從歷史中汲取教訓,并希望在今后避免類似悲劇的發生。
《瞭望東方周刊》:今年距離美國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也已經整整60年了。現在的美國人是如何看待這個決定的呢?
裴孝賢:美國在兩個日本城市投下原子彈促使日本政府意識到,他們的失敗是不可避免的,他們也在之后迅速投降。我相信大多數美國人在杜魯門總統做出那個決定時,是贊同他對戰爭形勢的判斷的。使用原子彈實際上挽救了數百萬條生命。如果美國沒有投彈,而是向日本派兵的話,雙方都會有無數的傷亡。戰爭提前結束也挽救了無數中國人的生命,如果戰爭繼續,許多中國人還會喪生。
《瞭望東方周刊》:在你看來,二戰勝利60年來,全球獲得的主要成果是什么?
裴孝賢: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全世界有很多人被“法西斯”所宣揚的東西所吸引。“法西斯”的內涵包括了種族優越、極端主義和“所有國民必須服從領袖”的要求。當法西斯勢力被挫敗之后,這些教義也隨之煙消云散了。
日本、德國和意大利在二戰中是我們的敵人,但戰后這些國家都被徹底改變了。
在二戰中與中國的同盟也改變了普通美國人對中國的看法。對于美籍華人的陳舊歧視消減子,對于中國更正面的新觀點促成了中美在1943年簽訂新條約,取代了從前的“不平等”條約。
《瞭望東方周刊》:你一直在研究二戰中的中美同盟,能談談你的研究心得嗎?
裴孝賢:我曾有幸拜會過很多二戰中在中國服役的美國人。從他們那里我了解到,在二戰中來到中國的美國人遇到的是一個物質上匱乏卻充滿能量和勇氣的民族。陳納德將軍的飛虎隊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愛國的中國人不惜冒生命危險報告敵機的行蹤。成千上萬的中國人為美國飛行員準備降落場。中國人在戰爭中支持美國的形式太多了,從廚師、機場工人到飛行機師和戰地護士。不管中國的將軍們曾犯過怎樣的錯誤,中國總是有勇敢和吃苦耐勞的士兵。隨著戰爭不斷推進,出現了越來越多在美國受訓的中國飛行員和機師。
我接觸的美國老兵都對戰爭中中美司舟共濟的往事懷有濃厚的感情。我們兩個國家在戰爭中曾是朋友,現在也必須是朋友。我們共同的和平的明天要比戰爭友誼意義更加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