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初,遼寧開原市駐軍某部為了幫助一位入伍不久的新兵找到他失散了十幾年的母親,團長、政委發動全團官兵相助,近萬封尋親求助信、公函發向官兵們所在家鄉的武裝部及公安部門,一場大尋親活動在全團展開。歷經無數曲折之后,他們終于如愿以償,使這對患難母子迎來了19年后的重逢……
媽媽在哪里?
1990年夏天,一個六歲的小男孩與他的爸爸擠在一列悶熱的火車里,盡管很熱,可男孩還是緊緊拉著爸爸的手,生怕被人擠散。“爸,”男孩有些膽怯地說,“我的媽去哪兒了?別人總罵我是沒媽的野孩子……”話還沒說完,眼睛里的淚花已經滴落……
“你媽早就死了!”脾氣暴躁的父親一下子甩開兒子的手,發怒了……
一天后,父子倆來到了山西大同,他們在離市區不遠的一家個體煤礦里簡簡單單地安營扎寨了。小男孩在爸爸下井挖煤之前,先被送到了附近的一所小學讀書,報名簿登記的名字叫梅國華。
1984年秋天,梅國華出生在四川省宜賓市龍華鎮梅家村。在小國華的記憶中,從來就沒有媽媽的影子。記得4歲時,一次當他看見同村的一位小伙伴由他媽媽領著玩耍的時候,忽然感到自己缺少了什么。于是,他飛快地跑向山里去找采石場上的爸爸。“爸,我的媽呢?”兒子喘息著,還沒停下來就開口問爸爸。
“……”爸爸先是一愣,繼而發怒:“死了!”接著就狠狠地敲打鋼釬,一連幾天,爸爸都沒有再跟兒子說一句話。孩子知道,他的問題一定是得罪了爸爸,不敢再追問下去。但是在他的心中多么想知道,媽媽是怎么“死”去的。后來,他看到村里有人上墳,才知道人死了是要埋起來的。這天,他便對爸爸說:“我也給我媽上墳去……”
那時,爸爸正在打磨一塊石頭,一個做工精細的石獅就要完工。當他聽了兒子的話后,氣憤得一錘將獅頭砸下了一角:“你媽死在外面,沒有墳!”后來,由于做石匠的生意很差,爸爸就帶著小國華來山西大同打工挖煤。每一天出窯,爸爸第一件事就是來學校接兒子。到了期末,小國華遠遠地看到爸爸就展示出了獎狀。這時,爸爸滿是煤粉的大黑臉上露出了兩排相形之下顯得格外潔白的牙齒,笑開了花……
1995年冬的一天,正在上課的小國華忽然感到地下一陣震動。這時,老師說:“不好,出事了!”,原來,煤礦發生了瓦斯爆炸。而小國華的爸爸也正在井下!幾個小時后,爸爸從井下被救了上來。他雖然保住了命,卻永遠失去了右腿。不久,小國華不得不攙扶著爸爸回到了四川老家。從這天起,小國華從爸爸手中接過了一串鑰匙,成為支撐這個家的主力。一次,小國華在清理箱子的時候,意外發現了壓在箱底的一張黑白結婚照。照片中的男人正是爸爸,他想,那個扎辮子的女的一定是他的媽媽!
這天,爸爸流淚了:“兒子,我不能再隱瞞你了。因為我脾氣太暴躁,在你16個月大的時候,我和你媽就離婚了,從此她就沒有了蹤影……我真想永遠對你瞞下去,可我不中用了。要是你能找到她我也就放心了……”
這天,按照爸爸的囑咐,小國華跑了幾十里山路趕到媽媽的老家——宜賓一個名為土梁的山村,可是,媽媽的老家已經空無一人。鄰居告訴他,當年離婚后,他媽媽到重慶打工,以后就再也沒有了蹤影。從此,小國華尋找媽媽的念頭更為迫切。這年暑假,他一個人擠上汽車去重慶找媽媽。茫茫山城,哪里有媽媽的影子啊!在幾經尋找沒有結果后,他只好重新回到家里。1998年春天,剛剛讀初中的小國華因家庭窮困不得不輟學回家。爸爸說:“出外打工是咱四川人的傳統。你出去吧。”
為能尋覓媽媽,小國華再次選擇了重慶。“尋人啟事:羅興銀,女,44歲,宜賓人……”在酒店里打工的日子中,他寫下了一張又一張的尋人啟事,然后半夜悄悄出來,將它們張貼到大街小巷……在重慶半年多的時間里,小國華最終還是沒有見到媽媽的蹤影。后來他又先后來到資陽、成都、貴陽、長沙……在艱苦的打工生活中,梅國華始終沒有忘記隨時隨地發放自己那張“尋人啟事”。盡管有如大海撈針,但他始終沒有放棄。
2002年冬,在西安打工的梅國華收到了爸爸的來信:“兒子:快要招兵了。這期兵是去東北的,你當兵去吧,爸媽都沒有撫養好你,就到部隊里去鍛煉吧。再說,你不是說媽媽老家的鄰居說她去了北方嗎?去北方,要找她也方便一些……”
梅國華回家后順利地通過了各項檢查,光榮入伍,成為一名解放軍戰士。臨走時,爸爸拄著雙拐送他很遠。分手時,爸爸從懷里掏出那張有些發黃的結婚照塞到兒子的手里,流著淚說:“當兵開開眼界,有了本事找你媽媽也容易些。”
到了駐守在遼寧開原市的部隊后,一幅北方漫天飛雪的景象更讓梅國華思念他的媽媽。在集訓的日子里,他牢記爸爸的囑托,刻苦訓練,每一項科目都達到了優秀。新兵不允許單獨上街,而在他心靈的深處,多么想能到街上走一走,尋找一下媽媽的蹤影啊。為了不讓別人知道自己的秘密,梅國華晚上蒙著被子借著手電筒的光亮悄悄地寫下了幾百份尋人啟事,壓在床頭等待合適的機會發出去……
一次在全團官兵的演講比賽上,梅國華的連指導員劉延安說:“臺灣詩人余光中在《鄉愁》中這樣寫道:小時候,鄉愁是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臺下的梅國華不禁淚花閃閃,他想:自己從小就不知道母親在哪里,因為故鄉沒有母親——這比鄉愁不知還要愁上多少倍啊。
此時,梅國華最怕別人知道自己心中的這個秘密。因為他知道,部隊里要求特別嚴格,入伍后新兵教育中一個雷打不動的內容就是消除想家的心理。他想:自己對媽媽的思念要比想家更迫切、更嚴重啊!另外,從小媽媽就離開了,這種不幸本身就讓人感到自卑。因此,他說什么都要守住這個秘密。
梅國華在給爸爸的家信中寫道:“爸爸,前半年新兵訓練抓得很緊,等到后半年有機會單獨出去的時候,我再將尋人啟事張貼出去。這件事在我心里還是放不下,幾年后我當完兵后,我還要走很多城市,我一定找到媽媽……”不久,爸爸在回信中說:“兒子,自從我成了殘疾后,我就慢慢想通了。你長大了,應該找到自己的母親,也許她早已成了別人的妻子,而不再是我的人了,但她卻永遠是你的親媽媽。你長大了,應該有這份親情。你媽最明顯的標志是右下頦有一顆黑痣……”
2003年10月1日放假的時候,梅國華終于有機會單獨出去了。這天,他將手頭隱藏了幾個月的“尋人啟事”張貼在火車站的墻上、電線桿上及街頭建筑物上。
10月5日,連指導員劉延安的妻子要來看望丈夫。當劉延安在開原火車站外等候的時候,意外發現身邊的墻上貼有一張手寫的“尋母公告”:“尋人啟事:羅興銀,女,49歲,四川宜賓市人,右下頦有一黑痣,19年前離家出走,望知情者立即與我聯系,定有重謝。聯系電話:6542×××,聯系人:梅國華。”
梅國華,難道真的就是本連的那個四川新兵嗎?當劉延安再次仔細查看后,答案得到了確定,因為他留下的電話號碼正是連隊的。這時,曾找梅國華談過幾次話的他一下子明白了這位士兵隱藏已久的心事。劉延安忽然生出了一種說不出的悲涼:自己的身邊這位好戰士的內心竟埋藏著這么大的不幸……
回到連隊后,劉延安將梅國華請到家里吃飯。為了不刺傷他的自尊,劉延安沒有直接說出看到“尋人啟事”的事情,而是在飯后和他嘮起了家常。劉延安說:“其實我是個有心事的人,我的家在黑龍江農村,兩年前母親去世了……”這時梅國華頓時兩眼發澀。指導員說:“兄弟,你的母親是不是名叫羅興銀?”梅國華一時愣住了。在指導員面前,梅國華再也無法隱瞞下去了。于是,他講起自己十幾年來尋找母親的種種經歷……
全團作戰 全國大尋親
很快,劉延安與連長通報了這個情況,隨后又召集了排長、班長進行座談。大家在會上說:“梅國華是個好兄弟,我們應該幫一幫他。他一個人找,能力畢竟有限,區域范圍也很小。我們大家都幫他找一找,興許有希望。”最后大家約定,發動全連官兵通過自己家鄉的武裝部找一找公安部門,看能否查到“羅興銀”的情況,另外有回家探親的戰士,也要到當地派出所查一查。
一封封尋找戰友母親的信陸續發往湖北羅田、廣西憑祥、湖南華容、河南焦作……一排三班的戰士蘇明在給黑龍江安達縣武裝部寫信時這樣說:“我的同連戰士梅國華,在19年前母親就出走在外,這位戰士尋找母親心切,一直找了十幾年。在連隊里,梅國華是我們新兵的榜樣。他那尋親的坎坷經歷也深深地感動了我們。為了幫助他找到失散多年的母親,我們全連官兵每一個指戰員都與家鄉聯系,查找他母親的下落,請你們幫一下忙,到公安部門查一查有沒有49歲的女性羅興銀……”
四川三臺縣的鄭明在給武裝部的信中這樣說:“我省宜賓新兵梅國華在部隊里干得很出色,為家鄉爭了光。現在我們知道了他的一個隱藏了多年的秘密,他暗地尋找母親已有十幾年,請家鄉武裝部的同志們和我們一起圓他的夢吧……”
來自福建壽寧縣的林清會在回家探親時,在家里只呆了三天,就帶著連隊的介紹信來到縣公安局戶籍科。在公安人員積極配合下,電腦顯示全縣共有137個“羅興銀”,其中絕大多數為男性,僅有兩位女性,可年齡與要找的“羅興銀”差距甚遠,但他還是詳細地調查了這兩位婦女的基本情況,在完全確定不是梅國華的母親后才作罷。
一個月后幾十封反饋信郵到了連隊,內容卻讓人失望。
2004年1月,梅國華以優異的表現被評為優秀士兵,他多年尋母的事也被團政委陳本忠、團長李全興知道了。兩位首長讀了一封封各地反饋回來的信后說:“多好的新兵連,這才是真正的戰友情啊!每一個戰友的事都是我們自己的事,我們全團的官兵都行動起來,一定要尋找到梅國華的母親!”
一個由團政委陳本忠、團長李全興直接負責的“尋親小組”很快成立起來。兩位首長的意見立即在全團內傳達。很快,全團官兵都行動起來。他們將一封封飽含激情的求助信發往每一個戰士家鄉的武裝部。
某連連長盧洪波在給家鄉湖南益陽武裝部的求助信中說:“……現在,全團的所有官兵都在為新兵梅國華尋找母親,請家鄉的弟兄們幫忙查一查……再回家鄉時,我多敬你們幾杯酒!”
某連副指導員何松國在寫給湖南永州的信中這樣說:“家鄉永州有多少個女性叫羅興銀?有沒有49歲、來自四川的?請為梅國華這位小兄弟查一查,萬望去公安局一趟,就算兄弟欠大家個人情,以后找機會兄弟一定補上……”
來自重慶農村的戰士于進喜在求助信中說:“武裝部的領導:你好!全團官兵在行動,有你們的參與此事才能落到實處,才能使這場特別的作戰有氣勢……”
一時間,數千余封求助信帶著部隊的溫暖和戰友的友愛,以最快速度發往吉林、寧夏、廣東、海南、湖北等省市自治區。
春天到了,當北方河邊的柳芽漸綠,當原野的小花綻放的時候,官兵們仔細地查看著一封封來自全國二十多個省、自治區縣級武裝部的反饋信息。盡管還沒有他們所期待的好消息,但他們卻感受到了各地武裝部和公安部門的深情厚誼。
4月20日,一封來自河北保定市武裝部的信件一下子引起了官兵的注意:“本武裝部收到家鄉軍官、你團某部排長李志雄關于為梅國華尋找母親的求助信后,我們非常重視,也為你團這種真摯的戰友情所感動……經我們到公安部門反復排查,保定市區及所轄幾個縣內共有女性羅興銀6個,其中有一個49歲,四川宜賓人……現在她戶口所在地為河北省保定市唐縣古城鄉東足里村……”
這一信息立即引起了官兵們的關注。這天,團首長立即下令,派排長李志雄立即奔赴河北唐縣訪問羅興銀。
兩天后,在當地武裝部和村委會的配合下,李志雄來到東足村找到了正在田間勞動的羅興銀。當他仔細詢問起羅興銀的身世時,一切都印證了她正是梅國華的母親!原來十幾年前,羅興銀打工流落保定,后嫁給了這里的一位農民。這時,李志雄問:“大娘,您在四川宜賓是不是有個兒子?”羅大娘立刻淚流滿面,說:“他應該19歲了,我曾經回宜賓找過他,但沒有找到。聽別人說他和父親去山西了……這么多年,雖然我在這里成了家,但對這個兒子我始終放心不下……”
5月24日,梅國華所在部隊將這位大娘邀請到了遼寧開原作客。這天早晨,當列車停靠在站臺,羅興銀有些蹣跚地走出車廂時,梅國華走上前去,與媽媽緊緊擁抱在一起,激動的淚水在彼此臉上盡情地流淌著。這時,官兵們掌聲雷動,熱烈祝賀19年后的母子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