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參與救災的可能性
(《財經》2005年第10期《迷失的災款》)
公共財政的使用一向備受爭議。尤其在應對突發(fā)性災害的時候,“預防為主”還是“救助為主”,往往是不同利益集團爭論的焦點。
現(xiàn)有的救災體制本身有其深刻的不合理性。從災害的突發(fā)性特征講,“預防為主”的口號不能空喊。預防之花費少于災后救濟與重建的費用,且預防能極大地減少災害的損失。而整個災害防御系統(tǒng)建設,應該允許全社會的參與。
社會參與的好處顯而易見。首先,社會參與主體可多元化,在災害預防上,政府可通過招標鼓勵社會參與,也能對政府部門形成一定的壓力,迫使其提高工作效率。也就是說,災害防御可以由政府提供,也可以由社會提供,兩者可以競爭;其次,在災后,社會主體的反應并不需要像政府部門那樣等待層層審批才開展行動,自發(fā)性和靈活性是他們參與救災的優(yōu)勢所在;最后,政府的財政資金有限,可以通過社會主體的參與減輕部分負擔,后者則可以通過災后重建及受災地區(qū)今后的發(fā)展受益,有望部分減輕財政負擔重的問題。
以現(xiàn)有處境看,必須首先在法律上給社會主體如NGO等以切實的名分,保證他們成為真正獨立的主體,允許個人、組織以及企業(yè)參與防災救災。從政府角度考慮,落實相關法律制度以及加強公民教育,強調防災比出了災害再給杯水車薪的救災款(何況還不一定能落到實處)要強得多,長期來看也有效得多。
上海 李華芳
腐敗之“悔”
(《財經》2005年第10期《“儒貪”高勇》)
高勇案案情并不離奇,屬于時下屢見不鮮的“快速毀滅型”腐敗案。
同59歲落馬的“最后瘋狂型”相比,“快速毀滅型”的當事人幾乎個個都有和高勇一樣深切懺悔。他們的毀滅源于幾乎根本不曾想過有其他可值得的追求——如果可追求的東西應該在數(shù)量上不斷增加,似乎就只有金錢這一種選擇了。但是,金錢背后沒有任何信念的世界,就像人死后要面對的世界一樣,只是一片虛空。
人在死時,倘若堅信活得并不虛空,死后的虛空才不可怕。金錢應該用來尋求幸福與安定、尋求愛與情誼,而不是用來尋求金錢本身,那樣我們才能回答“一個人一生需要多少財富才夠”。我們的社會應該變成一個讓幸福感、安定感,讓愛和情誼也可以在數(shù)量上不斷增加的社會;應該讓越來越多的人相信,世界上除了金子,還有很多好的東西也在不斷增加。只有那樣,才不會有那么多的高勇出現(xiàn)。而這不是僅僅依靠法律就足以支撐的。
北京 柯嵐
政府“托市”走到盡頭
(《財經》2005年第9期《市場理性拒絕人為“平準”》)
最近關于設立平準基金以托市的傳聞很多,據(jù)說證監(jiān)會已定好1000億元的方案上報國務院了。竊以為,這實在是病急亂投醫(yī)的下下策。本人作為能夠從中得到實惠的證券從業(yè)人員,亦覺得這是不公平的做法。
目前A股大部分股票還遠沒有到達投資價值,更不存在人為壓低現(xiàn)象。現(xiàn)在的跌,只是價值的回歸,是很正常的市場化現(xiàn)象,并非非理性的劇烈波動。如果現(xiàn)在動用平準基金,一定會賠了納稅人的錢,結果還托不了市,重演臺灣、日本的失敗例子。
A股現(xiàn)在正朝向這個方向運動:大盤是跌了,因為大多數(shù)股票不值現(xiàn)在這個價,但好公司的股價不是照樣創(chuàng)新高嗎?這就牽涉假如平準基金真的出來會買什么股票的問題。如果為了平息廣大小投資者的怨氣,買他們深度套牢的績差股,那就破壞了市場資源優(yōu)化配置的原則;如果買績優(yōu)股,不用平準基金去買,這些股票已經很高了;如果統(tǒng)統(tǒng)都買,那1000億元夠嗎?以后還會不會再加,使其成為無底洞?而且這對明白了要進行價值投資而剛剛割肉的投資者,也很不公平。
國家可以對銀行注資,但對股市則不可。因為股市投資者與全國人口相比畢竟是少數(shù)。如果股市開了先例,那房市中的虧損者也要求國家來托市呢?為了安慰少數(shù)利益集團,會導致社會的動亂。
上海 吳宇
建立正確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
(《財經》2005年第10期《中美知識產權報告交鋒》)
就中國當前的知識產權保護狀況,美國4月底發(fā)布的中國知識產權“特別301評估報告”,顯然與4月21日我國推出的新知識產權白皮書得出幾乎迥異的結論。
但仔細核對兩份“報告”可以看出:二者對具體事例的評析,實際上并不如表面上看的差異這么大;之所以最后結論迥異,一方面是由于中美雙方對知識產權保護進行衡量的主觀角度不同,另一方面也是作為知識產權發(fā)達國家的美國,為保持對發(fā)展中國家的“先發(fā)優(yōu)勢”和“技術競爭優(yōu)勢”積極探尋、追求的結果。
我們在制定未來自己的知識產權發(fā)展戰(zhàn)略方面,必須跳脫美方對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的片面指摘,以及對美國知識產權保護經驗的迷信。我們知識產權戰(zhàn)略的核心,應是發(fā)展創(chuàng)新知識產權。不管我們承認與否,各國的知識產權戰(zhàn)略已經泛政治化和國家利益化了,其中發(fā)達國家尤甚。
北京 李季先
更正
本刊2005年第10期“人物志”欄,《費希爾:入主央行》一條圖片有誤,現(xiàn)予撤銷。并向讀者致歉。
本刊2005年第10期《南方證券善后》一文,第35頁第21行應為“……閩發(fā)證券、漢唐證券等公司托管”。特此更正。
《財經》雜志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