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人民幣升值的預期迎來又一波高潮。
5月17日,美國財政部向美國國會提交報告,明確要求中國政府在六個月內調整人民幣幣值。歐盟也明確提出人民幣匯率存在扭曲,增強了中國產品的競爭優勢而損害了歐盟產業,構成了反傾銷條件,要求中國政府調高人民幣匯率。歐美國家這類離開委婉外交辭令的直截了當之舉,被海外輿論視為“扔下白手套”的強硬策略,一時間議論紛紛。
在過去一周多時間,金融市場中發生的些許變化,也令市場猜測不已。
中國人民銀行決定自5月20日起上調境內商業銀行美元、港幣小額外幣存款利率上限,此舉即被許多市場中人認為是匯率壓力加劇的后果。分析人士稱,投機者可以先向銀行借入美元,等人民幣升值后,用更少的人民幣兌換美元還貸,就可以賺取其中的匯率差價。美元貸款的增加還使得企業投資大大增加,如果不提高外幣存款以及相應的貸款利率,在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引導下,宏觀調控效果就會受到損害。
香港匯率的變化,更被看作人民幣升值在即的先期信號。5月18日,香港金融管理局(下稱香港金管局)突然宣布對聯匯制作出重要改動,一改以前單邊在7.8:1的水平釘住美元的做法,將美元兌港元匯率波幅擴大為7.75至7.85,并引入雙向兌換保證,即當匯率低于7.75時,金管局將向持牌銀行買入美元;而當匯率超過7.8時,金管局賣出美元。
5月18日晚7時,香港外匯市場交易記錄顯示,短短5分鐘時間內,香港金融管理局買入31.2億港元,拋出近4億美元。這意味著有31.2億港元的巨資流出了香港銀行體系。
英國《金融時報》5月20日的文章認為,香港金管局修改聯系匯率制度的現實壓力,來自國際炒家對人民幣升值的炒作。一年多以來,國際游資持續涌入香港,大量買入港元現貨及期貨,希望未來在人民幣升值時一舉獲利。這就迫使金管局采取措施,打亂對沖基金套利的如意算盤;而人民銀行調整內地外幣存款利率更是被認為將國內的美元吸入銀行體系以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的重要舉措。
英國《經濟學人》雜志在5月21日的社論中稱,“是時候讓人民幣升值了”。該文認為,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人民幣存在低估,這不但不利于中國執行正確的貨幣政策,而且導致越來越多的資源配置到出口部門,其結果是中國經常賬戶余額占GDP的比例從2001年的1.5%上升到了2004年的4.2%。文章進一步指出,中國的匯率體制需要改革,首先要增加匯率的彈性,建立一種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而且,這樣做的風險要小于北京的預期,因此過分的擔憂是不必要的,但如果拖得越長,風險就越大。
然而,盡管有觀察家認為,市場爭論的焦點已經由之前的升值與否轉變成了什么時候升值、升值多少,但現在仍沒有任何確鑿證據可以表明人民幣有近期升值的跡象,甚至人民幣是否有升值的必要,都仍存極大爭議。
法國百富勤銀行亞太區定息債券研究部主管費安道稱,金管局的措施為港元限定了一個明確的波動范圍,使市場相信港元已不太合適再為投機人民幣升值的工具,從而部分緩解人民幣的目前的升值壓力。
經濟學人信息部(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中國咨詢總監許思濤則認為,人民幣在短期內不可能升值。首先,目前中國宏觀經濟仍然存在失業、就業保障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寬松的經濟環境,調高匯率不利于此;其次,加息和調高匯率勢必會加重企業負擔,不僅不利于銀行改革的進行,而且放大金融風險;第三,中國政府目前采取的各種進出口政策,比如出口退稅等措施,實際上已起到緩解人民幣升值壓力的作用。
許思濤認為,歐美等國不斷就匯率問題向中國施壓的原因有二:其一,歐盟經濟狀況惡化,而美國出口部門也表現不佳,導致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其二,中國政府政策的積極作用并沒有為歐洲民眾所知,信息的不對稱導致了誤會的產生。
在摩根士丹利(亞洲)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看來,美國以貿易保護對人民幣升值施壓也是不可信的。中國的出口產業很大程度上是外資擁有的,對美國和其他地方企業的收益以及就業都有很大影響。
許思濤甚至認為,香港匯率的調整根本與人民幣匯率問題無關,“如果香港希望打擊投機,則金管局只需要宣布完全和美元掛鉤。”瑞銀證券(UBS)5月18日也評論稱,不管金管局初衷如何,似乎都與人民幣升值預期無關:如果預期人民幣即將升值,港幣浮動區間應當減少而不是增加,因為浮動區間的擴大,將使得港幣在人民幣調整時給投機性游資以更大的運作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