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 院 街
(一)
貢院朝南三門開,兩川才俊入彀來。
“為國求賢”空有意?冷落石坊守前街。
貢院街,成都習稱此街一帶為“皇城壩”。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明蜀王府內城舊址建貢院,為通省士子鄉試之所。同治初,以院舍多倒塌,籌款重修,房舍遂增。院門朝南,有三門并列,前接三橋。附近各街皆回民聚居之地。院門前有石牌坊一府,上書“為國求賢”四個大字。清末廢科舉,曾在原貢院房舍創辦學堂。20世紀30年代前期,四川大學在未疏散到峨眉前,亦一度在此立校。其后貢院內舊有房屋至“十年浩劫”中全被拆除,建為“萬歲展覽館”(今四川省展覽館),街名為人民南路一段。
(二)
保路同仇事之宜,府衙召議隱殺機。
得罪于民安可禱,至公堂下趙頭離。
辛亥秋,保路事起,省城罷市罷課,民情激昂。總督趙爾豐驚惶失措,假借約見代表督院議事,將蒲殿俊、羅綸等9人扣押。消息傳出,市民紛紛頭頂“德宗景皇帝牌位”去督院請愿,要求釋放被羈代表。趙爾豐悍然下令開槍,無辜群眾被殺死者30余人,傷者無數,趙爾豐此舉更加激怒全川人民,于是各縣同志軍紛紛起義,趙迫于形勢,假意交出政權,承認四川獨立,實則隱身幕后,伺機再起。1911年12月8日成都兵變,四川軍政府成立,民眾請命,于1911年12月22日將趙爾豐緝捕,斬其首于貢院明遠樓之至公堂下。
陜 西 街
(一)
孟蜀岱廟鑄東岳,會館西秦看戲樂。
濟世藥王香火旺,新開“薛記”擅“拿波”。
陜西街,原名芙蓉街,中隔三橋與梨花街相對,至清康熙初,陜西會館遷此始改今名。街有岱廟,傳為五代孟蜀時建,明初重修,廟內有銅鑄東岳、地藏像及鐵鑄男女跪像,陰曹十殿塑像等。清初毀,康熙中重建,今已不存。又有藥王廟,系康熙中四川巡撫張德地創建,香火特盛。此街陜西會館(今蓉城飯店址)豎有高數丈之鐵桅桿一根,最有特色。當時成都無劇場,會館寺廟為演出之主要場所。其中陜西會館,一年之中極少停演之日,成都人愛看戲者,去陜西會館從無虛行。此街東口南向,有基督教會的福音堂及所辦存仁醫院五官科。在醫院對門有辛亥前夕新開之“薛子芳理發館”,鋪面裝飾華麗,店內操作有轉動椅,用機械推剪,可剪數種發型,顧客可隨意挑選。此新式理發是舊式剃頭鋪從未有的。薛子芳一家新開而有此項服務,遂得風氣之先,開張以來,業務經久不衰。
(二)
學成東瀛教蜀西,課堂活躍解人頤。
循循善誘開心智,巧算同籠兔與雞。
陜西街西鄰半邊橋南街口約十余步,有王伯宜補習學校,創辦人即王伯宜先生。先生早年留學日本,畢業于東京成城學校。歸國后即致力教學,在成都各有名中學擔任算術教師,頗受歡迎。先生授課,語言幽默,對以算法編為韻語與學生在課堂問答,啟發童智良多。所辦補習學校,自任算術課,并聘有鄧我材先生授國文,胡子霖先生授英文,二人皆當時中學有史教師。一年之中,亦隨學制而分別春秋兩季招生。學生通過該校補習,次期考入成都各著名中學者較多。“雞兔同籠”時為算術課中算法之一。
祠 堂 街
眾建生祠享殊榮,功高震主大將軍。
荷池開鑿接關廟,豐碑永樹慰英靈。
祠堂街,相傳清雍正初年,八旗官兵為撫遠大將軍年羹堯建生祠于此,故街名“祠堂街。”年羹堯獲罪后,其祠改為武圣宮,俗稱“關廟”。祠西有荷池、奎閣及石舫。民國初,街前著名餐館聚豐園開通荷池,連接石舫,再西即為少城公園大門。此公園始建于清宣統末年(1911年),其時園亭初建,花樹開始種植,規模未具。后來增添茶樓,壘土為山,又增設動物園、通俗教育館以及公共體育場等游覽文娛設施,于是稍有改觀。1914年為紀念辛亥秋保路死事,筑臺樹碑,碑高十余丈,碑身四方由名書家趙熙、吳之英、張夔階、顏楷4人各書一面,此碑今仍巍然屹立于人民公園內供人瞻仰。
半邊橋街
半是少城半大城,鐵柵跨河滿漢分。
流向三橋輸炭米,蜿蜒直到水東門。
半邊橋,橋跨金水河,滿城建水柵于上,橋之東邊屬大城,西邊屬少城,一分為二,各占一半,故名半邊橋,其地當少城公園后門。民國時,金水河東流,過三橋。當時位于城中心之三橋,為米、炭、柴、油等船運入城停泊交易之地。金水河經此再東流至錦江橋,復經臥龍橋,龜化橋(今青石橋)、余慶橋、拱背橋,至水東門穿鐵柵流出城外,匯入府河,轉入合江亭處與南河交匯入錦江,下九眼橋東去。
文廟后街
淑行首創女學堂,德堪師范教幟張。
君近圣人消鄙吝,道深莫測望高墻。
文廟后街,南為府文廟,街居其后。清光緒末年,有陸慎言創淑行女學堂于街北。初只為小學,后增設師范班。民國元年(1912年)改為四川省立第一女子師范學堂,習稱“省女師”。此為成都最早的女子學堂。20世紀30年代初,校長為周子高,抗日戰爭時期校長為羅家蕙,歷任皆敬業精勤辦學有方之士。抗日戰爭時期,四川省臨時參議會寄設于女師校址。上述女子師范學校,即今成都師范學校之前身。
下同仁路
湛冥自守贊嚴真,記舌成都賣卜人。
巨石支機天垂象,空襲示警成晨昏。
下同仁路,民國初年曾在此辦“同仁工廠”,收納旗民習藝,故名同仁路。此路分三段,其下段路西原有支機石廟,清康熙六年(1677年)建立,廟址即嚴真觀故址。唐宋以來,相傳西漢高士嚴君平賣卜于此。廟內原有巨石,即世稱之支機石。關于支機石之傳說,歷來頗多神話,最為流傳者,謂漢張騫奉使探求黃河源,晤織女,不知何地,織女贈以石,矚至成都問嚴君平可知其詳。曹學儉《蜀中廣記》更造張騫與嚴君平晤談故事,而君平出生時,張騫已死多年,其說不可信。1923年,曾將已改為關帝廟之嚴真觀故址辟為森林公園,即俗稱之支機石公園。今石已移至文化公園內。
西 勝 街
唐名“空慧”晉“龍淵”,鎮滌石犀郡守傳。
火種人間來有自,前仆后繼寫新篇。
西勝街,為清代名右司胡同。以其位于將軍衙門之西,值辛亥革命勝利改今名。街北在明代有石犀寺,即晉代之龍淵寺,唐代之空慧寺(又名圣壽寺)。寺內有石犀,相傳為秦蜀郡太守李冰所作,用以鎮壓水精者,其實乃當時用于觀測水位之水文標志。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建滿城時,寺址改為右司衙門。入民國后,地為原省立第一中學。民國十七年(1928年)二月,國民黨反動地方軍閥借口該校校長楊廷鈴被學生毆斃,誣為共產黨分子所為,遂于該月之十六日將中共川西特委宣傳部長袁詩堯等14位烈士慘殺于成都下蓮池,此一慘案之導因,即出自省立一中,最后演變為革命火種。后該校址改為私立協進中學,20世紀50年代此處改為成都市第二十八中,近年仍恢復“協進中學”原名。
商 業 街
胡同舊名“副都統”,冷衙無事醉一杯。
興辦商專奮圖強,“勵志”倡導新生活。
商業街,清代副都統衙門所在地,故舊名副都統胡同。按,副都統為清代將軍以下管領滿營之官,其上有將軍,下有協領。署內公事,較將軍衙門尤為清簡。近人麻江周詢《蜀海叢談》稱其“署冷如冰,門可羅雀”,但每歲只領養廉銀及公費、規費數千兩而已。民國初,其署舊址創建為商業專門學校,故改名商業街,后商專停辦,其址改建為“軍人勵志社(成都分社)”。今中共四川省委機關辦公大樓,即其舊址。
東城根中街
東墻曾是滿城根,街邊勒石字分明。
路表護法名靖國,碑志留名但懋辛。
東城根中街,舊為滿城東墻所在,民國初年城垣倒塌,拆除后形成通道,遂名東城根街。民國七年(1918年)川軍將領熊克武與但懋辛籌組“靖國軍”,響應大元帥孫中山護法之役,熊出任四川靖國軍總司令,因以“靖國”名路,立碑于金家壩對面東勝街口此街之南側,碑高約一米,上鐫“靖國路”三字,但懋辛書。而“靖國路”之名,不為成都市民接受,民間仍習慣呼“東城根街”,此碑20世紀40年代就立于街邊。但懋辛四川榮縣人,字怒剛。早年赴日本留學,并加入中國同盟會,歷任蜀軍政府參謀總長,川軍師長及軍長等職。建國后,曾任四川省政協副主席,民革四川主任委員會及全國人民代表,1965年病逝,享年81析,但氏工書法,榜書端凝厚重,頗有氣勢,今郫縣望叢二帝陵前碑兩通即其書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