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孩子的教育中,父親的影響跟母親一樣重要。讓我們看看一些名人或名人的父親是怎么教育孩子的,當然,他們的做法也許不能成為我們的準則,但足以給我們提供一些啟示。
達·芬奇的父親:給孩子自由
畫家達·芬奇的父親彼特羅是一位令人稱道的好父親,他培養孩子的信條就是:給孩子最大的自由,讓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6歲那年,達·芬奇上學了,他對繪畫最感興趣。一天,他上課不專心聽講,還給老師畫了一幅速寫。回家后,達·芬奇把速寫給父親看,父親不僅沒有生氣,反而夸獎他畫得很好。
正是因為父親如此開明,達·芬奇全身心投入到了自己喜愛的繪畫中,16歲那年,父親把達·芬奇帶到畫家維羅奇奧那里學畫畫。在維羅奇奧的指導下,達·芬奇刻苦學習,終于成為一代大畫家。
安徒生的父親:豐富孩子的精神世界
安徒生出生在富恩島上一個叫奧塞登的小城鎮,那里有不少貴族、地主,而安徒生的父親是個窮鞋匠,母親是個洗衣婦。貴族地主們從不讓自己的孩子和安徒生一起玩。安徒生的父親非常氣憤,對他說:“孩子,別人不跟你玩,爸爸跟你玩吧!”
父親把安徒生簡陋的房間布置得像一個小博物館,墻上掛了許多圖畫和裝飾用的瓷器,櫥柜上放滿了書籍和歌譜。父親還常給安徒生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有時則給他念劇本。為了豐富安徒生的精神世界,父親還鼓勵安徒生到街頭去看埋頭工作的手藝人、彎腰佝背的乞丐、坐著馬車橫沖直撞的貴族等,這些觀察為安徒生以后寫童話故事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戴高樂:依靠自己
20世紀50年代末,戴高樂就任法國總統,他進入愛麗舍宮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叮囑主管禮賓事務的官員:“我跟你們約法三章,今后你們最多只能安排我的孩子參加兩次招待會。”主管禮賓的官員對此很不解,戴高樂解釋道:“這樣做可以避免特殊化,對孩子的成長有利。”
在戴高樂執政的11年間,他們家庭成員從來沒有因他的緣故得到過例外的提升,他的親屬子女也沒有一個人被安排在政府部門任職。戴高樂還不準孩子們拋頭露面,鼓勵子女依靠自己的努力在社會上爭得一席之地。
洛克菲勒:鼓勵健身和旅游
19世紀,洛克菲勒只是一個周薪7美元的打工仔,但他通過個人奮斗創建了標準石油公司。在教育自己的下一代方面,他制訂了許多嚴格的“措施”。洛克菲勒常常對孩子強調鍛煉身體的重要,兒子上學時,他不讓兒子坐私家車,而支持孩子滑著旱冰經過中央公園到林肯學校。另外,洛克菲勒家族很重視旅游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跟隨著父母飛越美國大陸、歐洲、北非等地。這種教育增強了孩子對社會多元化的認識和準確把握社會常識的能力。
他信:要求孩子吃苦
泰國總理他信是東南亞著名的“電信大亨”,家里十分富裕,但是,他信對自己的一子二女要求相當嚴格,甚至要求孩子出去“受苦”、長經驗、長見識。
2004年3月,小女兒貝東丹高考結束后,他信把她送到曼谷一家麥當勞餐廳里打零工。其間,他信還專程光顧這家餐廳為女兒捧場。
他信說:“我就是想讓她有這個經歷,讓她了解生活,因為她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出生時父母就是有身份的人。錢不是關鍵,我們想讓她獲得一些經歷。”
他信還希望女兒能成為泰國年輕人的榜樣,更快地適應工作,適應社會,并培養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