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參與和推動多邊外交,是新世紀中國
外交的指導理念之一。隨著多邊外交的日益活躍,國際關系學界對多邊主義和多邊外交的學術探討也方興未艾。當前,在對多邊主義的理解方面存在著一些爭論和歧義,反映了在這個問題上認識的不斷深化,本文試圖就實踐中提出的三個問題對此作進一步的探討。
多邊主義是國際關系的一個
古老命題,還是一個現代
理念?
多邊主義作為外交實踐活動,早在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上乘的表現,三國演義更是多邊外交的杰作。在古希臘,伯羅奔尼撒同盟;在近代歐洲,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和維也納體系,七次反法同盟,三次“三皇同盟”都是多邊外交的典型運用。從觀念形態和制度形態上講,一戰后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集體安全思想和建立國聯的倡議,是多邊主義理念和制度的最早發端。從這些事實來看,多邊主義行為和理念都并非自今日始,它在國際關系中早已存在。當然,在相當長時期,多邊主義不占主流,含義也很狹窄,更多的是在外交工具意義上使用。
而我們今天在這里所討論的多邊主義,則是個現代理念。它的現代性集中表現在,它是一個嶄新的時代——全球化時代的國際關系行為規范。
首先,全球化的深刻矛盾帶來了全球問題、呼喚全球治理。單邊、雙邊都沒有這個力量有效解決諸如保護環境、控制傳染病、防范金融風險、應對跨國犯罪、對付國際恐怖主義和大規模毀傷性武器擴散等全球問題,必須采取多邊行動,實行多邊合作,才能對這些跨國界威脅進行有效治理。美國哈佛大學肯尼迪行政學院院長約瑟夫·奈說:如果我們考慮各種跨國關系現象,不論是毒品貿易、國際犯罪、還是恐怖主義,在這些領域里,傳統的國際關系權力結構就不存在了,不可能單憑一個權力中心解決所有這些問題。對于活動范圍涉及50 —60個國家的國際恐怖主義分子,不可能用轟炸來全部消滅他們,對付這類威脅的唯一辦法只有通過緊密的民間合作。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邁爾斯說得更直接形象:美國的武裝力量是一把令人生畏的錘子,但美國所面臨的問題,并非都是一顆釘子。
其次,全球化時代引起國際關系利益格局的深刻變動,利益的相互交織和非零和,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地制約著沖突和對抗,要求推進和發展國際合作。賦予了現代多邊主義的積極性質。也就是說現代多邊主義著眼于發展國家行為體和非國家行為體之間的良性互動的制度性和規范性安排,它與單邊主義和傳統的雙邊主義所具有的針對性和排他性不同,多邊主義則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強調維護行為體之間的共同利益與安全,注重國際關系的協調與合作。
全球化時代的信息技術手段對當代的國際關系正產生著巨大的沖擊和影響。信息革命的關鍵特征還不是通訊速度的改變,而是信息傳輸成本的大幅度下降,正是這一特征,促成了信息的廣泛分享和自由傳播。為各種文化與文明的交融與碰撞創造了條件,賦予了多邊主義以多元文化的內涵,推動了國際關系民主化和發展模式多樣化,使建立在國家權力關系基礎上的傳統國際關系行為準則,如單邊主義、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越來越難以暢行無阻,所有這些,都造成了現代意義的多邊主義。
單邊主義是沖突行為方式,
多邊主義是合作行為方式嗎?
就前者來說答案應當是肯定的。盡管在歷史上單邊主義也有導致霸權穩定的時候,但單邊主義的本質是不平等、是推行強權政治,因而是導致對抗和沖突的淵藪。但對后者來說,則不能一概而論,要作具體分析。記得鄧小平同志生前就講過:那些衛星國模式、集團政治模式、集體安全模式、大家庭模式都證明不能維護和平與安全,最管用和最有生命力的還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小平同志在這里列舉的都是歷史上的多邊外交模式,他們都不能制止沖突而是加劇沖突,為什么?因為這些多邊模式,徒有其表,在歷史上和實踐效果上或者扮演了單邊主義的工具和幫兇,或者是雙邊對抗的外展和擴大,即從內部關系上講是多邊、是合作的,對外部關系上講則是對抗、是沖突的。因此,對多邊主義必須實行變革,只有適應歷史的需要、賦予它新的內涵,才能說多邊主義的基本特征是協調與合作,而不會導向沖突與對立。因此,我們給多邊主義下定義,關鍵是要強調內容,而不在于形式。通常對多邊主義的界定一般有幾個要素特征:一個是參與主體的構成有三個或三個以上,一個是按照一些基本的行為準則進行協商行動,再一個是具有一定的制度形式。“三個以上”行為體和“一定的制度形式”是多邊主義成立的必要條件,但都不是多邊主義的關鍵詞,只有“一種普遍的行為準則”才是界定多邊主義的核心概念,這就是必須遵循“多元、平等、互利、合作”的新型國際關系行為準則,這才是多邊主義的靈魂。因此我們可以說,多邊主義在歷史上也曾經扮演過導致對抗與沖突的角色,只有現代意義的多邊主義才是一種合作型的國際關系行為方式。
美國是一個奉行多邊主義的國家,
還是一個單邊主義國家?
從歷史上看,美國外交奉行的指導原則,是沿著單邊——多邊交替互換的軌跡運行的。在美國建國之初到1914年之前的100多年中,美國的外交實踐是建立在孤立主義原則基礎上的單邊主義。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其之后,威爾遜總統認為美國應當改變過去那種不受他國和國際機構影響、不建立和依靠聯盟,孤獨地依靠自身的實力處理國際事務的外交政策。因此提出了集體安全觀念和建立國際聯盟的倡議,威爾遜所主張的“國際主義”實際上就是最早的多邊主義。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美國孤立主義繼續大行其道,堅持拒絕多邊合作,兩度否決參加國際法庭,1938年通過中立法案、繼續置身于歐洲戰事之外,單邊主義仍是美國外交的宗旨。二戰期間,羅斯福總統沖破重重阻力,推動建立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確立維持戰后和平的國際機制,重新選擇多邊主義外交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徹底放棄了孤立主義原則,改行國際主義外交政策。聯合國的建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組織及北約的紛紛問世,標志著美國外交的多邊主義時代來臨。冷戰結束后10年,美國多邊主義表現得最為充分。克林頓政府推行的“參與與擴展”戰略就是多邊主義路線的集中表現。小布什上臺后,奉行保守主義的強硬外交路線,單邊主義又再次回潮。回顧歷史,美國的外交政策實際上是單邊主義與多邊主義交替使用的。
不僅如此,我們還看到。在美國以單邊為主的時候,它從來沒有放棄多邊的手段;在以多邊為主時,它也始終是以單邊和單極為目標,所以兩者在美國外交實踐和理念上又是始終交織在一起的。比如美國的聯盟戰略,二戰以后始終一以貫之,是美國霸權戰略恒定不變的行為方式。小布什政府發動伊拉克戰爭,與“老歐洲”發生齟齬,但也不是不要聯盟。而是企圖用“好用”的聯盟取代“過時”的聯盟。從實際運用上看,美國人手中的多邊主義更多的是從工具意義的角度上來秉持和運用的。或可說,美國的“主義”是單邊的,而“手段”多是多邊的。
從美國戰略選擇的行為根源上看,實力的強弱對美國選擇什么樣的外交行為方式與理念具有相關性。實力強時美國傾向于奉行單邊主義,實力削弱時美國則更愿意改行多邊主義。例如,肯尼迪時期,美國經濟連續增長了106個月,美國的實力優勢明顯,美國政府單獨發動了越南戰爭,當時的總統肯尼迪說話的口氣很大,公然宣稱:美國將付出任何代價、承擔任何義務、迎著任何困難、支持任何朋友、反對任何敵人。可是到了尼克松時期,美國因越戰的拖累和美元地位的動搖導致國力下降,美國不僅退出了越南戰爭,而且開始推行均勢和伙伴外交,承認世界五大力量的興起,美國領導人說話的口氣也軟了許多,尼克松在國情咨文中講:美國不能而且也不會為世界上的自由國家制定全部方案、擬出全部計劃、執行全部決定和承擔全部義務。由此可見,美國是用實用主義的態度來看待單邊與多邊問題的。
(作者為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戰略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
(本文責任編輯:季仰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