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和自然資源的價格改革已經到了不能不做、不能不深入的階段,在此背景下,應該對哪幾個板塊投資,其實已經很明了
雖已接近年末,但香港股市“意外”頻出,讓人依舊不敢松懈。
一者,交行上市后股價取得驕人成績,漲幅超過12%,但隨之而來的建行上市,股價表現卻非常一般;二者,在颶風和高油價雙重夾擊下被市場一致看淡的美國經濟,三季度增長率竟然高達4.3%。如此一來,美國利率于今年年底見頂的預期不得不往后順延,并由4%調高為4.25%-4.5%;三者,領匯基金卷土重來,而且上市后竟不斷看漲,讓所有投資者都大跌眼鏡。如此環境下,市場熱情高漲,各上市新股動輒就是好幾十倍的超額認購。但其中不免有泡沫成分,讓人覺得難以持久。
香港上市的國企指數保持堅挺,升至5100點以上。盡管國際油價已經有所下降,但有“國企三寶”之稱的三家石油天然氣企業,股價仍然居高不下,中石化更是創下新高。保險板塊也非常穩健,其中中國財險表現相對突出。電信板塊中,中移動股價繼續創造新高。目前一般機構投資者持倉都頗高,股市的表現卻如此可觀,表明市場上的游資相當充裕。
未來的最大變數在于,已上市的國企銀行將在近期被納入國企指數之中。這一舉措的好處是國企指數市場正變得越來越大,這會使得其他相關的中國股市指數也隨之擴大。因此,海外機構投資者在衡量各市場比重時,中國市場的份額也將擴大,這對于市場流通量、成交量等的提升都有莫大的裨益。
10月的宏觀經濟數據穩中有升。雖然央行銀根出現了輕微收緊,但這是季節性的變化,是可以接受的。央行一方面要保持低利率,打擊炒人民幣升值的游資,另一方面又希望將對出口企業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程度,于是銀根的松緊已經變得越來越敏感。好在外匯儲備增長的壓力已經大大減緩,央行對銀根的把握也日漸精準,可望在未來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一貫強勁的零售消費增長在10月得以維持,當月增加了300多億元。而經過9月的沉寂之后,通貨膨脹又回升到1.2%。進出口雖然有所回落,但總體水平仍然保持高位。目前市場一致看淡中國的出口,但有美國三季度增長強勁的例子在前,中國對美歐的紡織品協議達成在后,過度的悲觀很可能是不恰當的。
對于即將到來的2006年,投資方向何在?我個人的最大信念是,各種能源和自然資源的價格改革已經到了不能不做、不能不深入的階段。對于多年來的經濟瓶頸,只有讓價格來調節才是上上之策。然而,在糧食價格失調的背景下,通脹本身具有相當程度的剛性;加上各地工資漲幅差異巨大,為了防止通貨膨脹,價格就被硬性地抑制住了。
但近年來,城鎮居民及工業企業的購買力有了大幅提升,他們非常愿意多付費用來滿足自己的需求,于是價格上升就是不可避免的了。比如,在油價高企的情況下,各種分析都認為汽車使用量將會降低,但我們在2005年不是仍然見到了加油站大排長龍的景象嗎?煤電聯動已經啟動,雖然調整的次數保守得不能再保守,但各地方政府不還是悄悄地舉行聽證會允許提價嗎?在2004年及2005年上半年發電企業不斷“告狀”之后,煤價不是仍然安安穩穩地往上走嗎?去年5月中央曾指示公共事業要統一停止提價,但最近水價、天然氣價格不是都在提高嗎?其實,這些都只是再自然不過的經濟現象而已。
需要大家注意的是,在“十一五”規劃中,以及在剛剛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中央都一再重申節能要求;其中最核心的一點,是要推出一套衡量節能程度的標準,從而推動企業改變生產模式,投資于新的、節能的設備。但這顯然會導致成本上升。在銀行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企業不能不考慮經濟回報,因此,企業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的要求就變得非常迫切。政府提出了節能的要求后,對成本轉移的限制將不得不放松。現在,居民的消費能力也已經積累起來,提價的道德阻力也就日漸變小。
當前石油產品價格開放已經如箭在弦上,電價也會隨之攀升;而越是稀缺的資源,就越應該先提價,所以水價應該先于煤價提高。至于公共交通,可能就得往后排了。消費者從來不是省油的燈,他們在付出增加之后,必然要求得到更好的質量與服務。這樣,價格放開、資源配置優化逐漸引起行業整合,一場經濟轉型就呼之欲出了。
在此過程中,一些企業不可避免地要經歷痛苦的轉型。但全社會資源將得以重新優化整合,從長遠而言,對所有人都是有利的。所以價格改革需要“心狠”,手也不能“軟”。此外,政府還應該持續地對農民及弱勢群體進行補貼,這可以大大減少轉型中的社會陣痛,減弱反對的聲音。
說到這里,投資者應該對哪幾個板塊投資,不是已經很明白了嗎?
作者為HSBC中國研究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