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的電影需要張狂,電視劇則更宜于走陰柔一路;兩種媒介對象有別,收看狀態也不同,取向上當然也要各走各的
不了解情況的,會以為韓國電影與韓國電視劇反映的完全是兩個不同的國家。
在電影里,我們見到的盡是些暴戾、變態、愁眉苦臉的家伙,人生慘淡,社會動蕩;但在電視劇里,陽光一下子燦爛起來,鮮花遍地,溫情脈脈,而且好人一定會有好報……從此過上幸福的生活。
可就是這個全然兩副面孔的韓國電影和電視劇,短短十來年,卻都成了氣候。韓國電影屢獲國際大獎,儼然執東亞影壇之牛耳;韓國的電視劇則不但在國內反應強烈,出口到國外也不斷創造收視佳績。據韓國文化觀光部提供的信息,2001年,韓國電視劇出口達9515集,出口額約達790萬美元;而到2003年,這一數字已經攀升到了3698萬美元——兩年增長了3.5倍。中國的業界和學界,不得不認真對待這種所謂“韓劇現象”。
今年秋天,湖南電視臺挾“超級女聲”大盛之勢,又推出了獨家買斷的韓國古裝電視劇《大長今》;雖然只能在晚上10點以后不那么黃金的時段播出,但熱度仍然驚人;不但很快造就了一大批“長粉”,還讓各類新聞媒體騰出無數版面和時間,介紹同《大長今》有關的各式“動態”。
于是,中國電視劇行業的“大腕”們有些坐不住了,紛紛出來聲明。有人說韓劇又臭又長又無聊,耐著性子也看不完一集;有人說韓劇制作水平低下,如果從導演、攝像、錄音、美工這些專業技術的角度來看,遠遠比不上中國,中國的電視劇才算得上“東亞第一”。還有人把怒火發到媒體頭上,說你不好好宣傳國產電視劇,每天用那么大篇幅“哈韓”,不是有賣國之嫌嘛!義憤填膺,金剛怒目。
我也是屬于耐著性子也看不完一集韓劇的那類。以前聽說過《愛情是什么》、《看了又看》、《人魚小姐》等等在中國播得不錯,也試過看看,都是沒忍耐到入戲就急忙換臺了。后來《大長今》名氣太大,咬牙看了幾集,只覺得慢慢騰騰,唧唧歪歪,絮絮叨叨,真是沒多大意思。但我也知道,你自己不愛看某個戲或某類戲,什么問題都證明不了;《大長今》以及其他許多韓劇在中國的影響是明擺著,就有那么多人,偏偏愛看。
據我所知,愛看韓劇的主要是女性,包括我身邊的女大學生和女研究生。你可以暗中不屑,說她們是頭發長見識短,卻不能無視一個現實,就是在電視劇收看中,她們擁有更多的發言權。萬事得講個平衡,在看新聞、看足球的時候,家庭中的女性已經做出過讓步;輪到看電視劇了,還不給她們多一些權利嗎?大多數家庭的電視生態環境都保持著這樣一種平衡,所以深得女性觀眾歡心的戲,往往更容易成功。
韓劇的成功大概就得益于它的陰柔和簡單。女性的話題,含蓄的情感,明了的道德判斷,再加上對于生活終究是美好的許諾,甚至那種緩慢的節奏,好像都特別適合東方女性的胃口,讓她們在觀賞中享受到一種心理按摩的快意。
其實,具有這種特點的電視劇我們早就有過,十幾年前轟動天下的《渴望》,不也是慢慢騰騰,唧唧歪歪,絮絮叨叨,也是拿著苦情當零食,讓人慢慢咂摸滋味;也是高歌“好人一生平安”,為觀眾提供一個安全美好的許諾。按照上個世紀90年代初的水平,說《渴望》代表了東亞電視劇的最高水平,還真有些當之無愧。可惜,后來我們的電視劇創作者都太不把《渴望》當回事,沒有從這個成功的個案中學到多少經驗。相比之下,韓國的影視工作者比較聰明,他們知道當代的電影需要張狂,而電視劇則更宜于走陰柔一路;兩種媒介對象有別,收看狀態也不同,取向上當然也要各走各的,混淆不得。
最近這段時間,一部非常優秀的美國電視劇《絕望的主婦》(我們編譯后叫《瘋狂主婦》),就要在中央臺電視劇頻道播出,預想收視效果未必趕得上韓劇。從藝術品質和思想深度上看,一些優質的美國或是歐洲的電視劇確實水平很高;但它們一到中國,總有些水土不服。所以說,電視劇這玩藝,能不能成氣候往往與自身的質量并不特別相關,為了幾點收視率或媒介刊載的多少就鬧義氣爭短長,實在大可不必。
至于中國的電視劇到底處在什么水平,有目共睹,大家心里都明白。你硬要說咱們的電視劇“東亞第一”也無不可,但韓國電視劇更為選點準確、適銷對路,卻是無可爭辯的事實。對這點,我們得虛心。虛心才能使人進步。
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