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當仿效國際經驗,建立江河污染應急措施
2005年11月13日下午1時30分左右,位于吉林省吉林市的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吉林石化分公司雙苯廠的苯胺車間,發生了劇烈爆炸,引起大火。在短短五個小時內,陸續發生了大小爆炸15次之多。火災能引起空氣污染,也能引起地表水污染。
工廠發生火災后對地表水造成的污染,主要是在滅火過程中降落下來的消防水;水中不僅會含有爆炸地點的各種化學品和各種燃燒不完全的中間產物,還含有地面污物。
大量的消防水可能來不及通過廠內污水處理設備按程序經過處理后再排出,而是直接涌入廠內的排水管網直通地表水;如果水量過大排水管網無法容納,或是管網被污物堵塞,消防水就會淤積在地面并直接流入附近的地表水中。
積水無論通過排水管網還是地表徑流,肯定都是奔向僅有數百米距離的第二松花江。流入第二松花江的污水中,含有事故車間排出的苯、硝基苯、苯胺等苯類化合物,在江水中的濃度一度超過國家標準300倍之多,松花江水被嚴重污染了。不久,污染物在第二松花江內形成了80公里長的污染帶順流而下,繼而污染了松花江,并繼續往黑龍江流去,再往前就要進入俄羅斯國境內。
苯是揮發性有機物,具有芳香味,微溶于水,進入人體內可引起惡心、嘔吐、頭暈、頭痛、眩暈,也可引起嗜睡、酩酊狀、步態不穩等癥狀。長期接觸苯,會使皮膚干燥、發紅,可出現皰疹,產生皮炎甚至皮膚皸裂。苯在肝臟內能得到分解,但攝入量大時也能損傷肝臟,使肝臟功能異常。長期通過呼吸道吸入苯,能引起白血病(血癌)。苯通過飲水從消化道進入體內是否也會引起白血病,目前尚未見報道。
苯胺和硝基苯都是由苯轉化而來的,揮發性都比苯弱,溶水性都略強于苯。苯胺具有燒灼味的特有臭氣,硝基苯具有苦杏仁氣味,二者在人體內都能將部分血紅蛋白轉變為高鐵血紅蛋白,使正常的血紅蛋白變性,降低帶氧的能力,造成機體缺氧,出現青紫,嚴重時出現昏迷。苯胺和硝基苯也都能引起惡心、嘔吐、頭暈、頭痛、肝臟損傷、神經系統受損等。苯胺和硝基苯都可在肝臟內代謝轉化成氨基酚,苯胺的轉化快,硝基苯的轉化慢。苯胺和硝基苯都是脂溶性很強的化合物,極易被皮膚吸收;所以,二者通過皮膚引起中毒的速度要比通過呼吸道或消化道引起中毒的速度快得多,尤其是硝基苯。
由此可見,松花江水受到苯胺、硝基苯的嚴重污染后,不僅應當防止進入人消化道,也要防止與皮膚接觸;也就是說,不僅應禁止飲入,也應禁止使用。
哈爾濱市于11月21日向全市緊急發出了臨時停水公告。當時雖未能告知停水原因的真相,但眼看污染帶即將逼近,全市300多萬市民健康面臨威脅,必須讓市民立即儲存飲用水。果然,兩天后,11月24日凌晨5時許,污染帶前鋒就到達了哈爾濱市集中供水的取水口。
對于江河污染的應急措施,國外也是有先例的。19年前發生的萊茵河污染事件就是個典型例子。
1986年11月2日零時19分,瑞士巴塞爾市的桑多茲化學公司的956號倉庫突發大火。倉庫內儲存著1250噸農用化學品,多數是劇毒物質。大火躥起60米高,燃燒范圍約達1.6公頃,火勢很大。消防員們從萊茵河里抽提河水滅火,滅火過程中的大量消防水降落到地面。消防水中含有大量化學物質和滅火劑。這些污水堵住了倉庫區的下水道,并溢流到地面,流進了萊茵河。據統計,這次火災將18噸汞和30噸農藥排入了萊茵河。
此時,沿岸各國都立即采取了緊急措施。最靠近巴塞爾市的法國嚴令禁止漁民捕魚,并告知牧民不得在沿河地帶放牧;西德切斷了以萊茵河為水源的供水系統,并用消防車運送飲用水給沿岸的城鎮居民;位于萊茵河下游的荷蘭立即下令關閉所有與萊茵河相通的河口,并用井水和儲存水供應居民;英國雖不是萊茵河流域國家,但因位于北海的西岸,也早早派出船只在北海待命,準備隨時跟蹤和監測有害物質對北海的污染——每個國家的水源防護措施都相當及時、到位。
萊茵河污染事件造成的經濟損失是慘重的,但是,沿岸各國的居民在飲用水源方面都得到了安全保障。那么,從吉林市以下到哈爾濱市以上的沿岸居民的飲用水安全措施,又是如何保障的呢?
松花江之痛,痛定思痛,除了總結這次事故的經驗教訓,還有很多因素需要進一步研究觀察。
例如,江水中的苯、苯胺、硝基苯的濃度都在逐漸降低,它們是自凈了呢,還是轉化為二次污染物了?如果形成了二次污染物,能否進入水生物的體內?會否產生遲發危害?
這些都值得繼續調查研究。所有調查研究結果都是可貴的資料,是為控制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積累的科學依據。
作者為北京大學醫學部勞動衛生學與環境衛生學系教授